文/陳兵 攝影/董石樂
我的一位四年級學長喜歡用「深刻」來形容對事物的觀感。當他決定用深刻一詞的時候,眼神炯亮深遠,表情凝重莊嚴,像復活島的巨石像那樣使人敬仰,而不能追測。
後來我私下問一位五年級學姊,什麼叫「深刻」?她靠著書架,以一種成熟的磁性音色,告訴我──「深刻」太抽象,倒不如說「不深刻」吧,不深刻就是容易抹滅。
大概六年級以後的人都不深刻。不知「不深刻」跟「反骨」有沒有關係,好像反骨的人可以創造深刻吧。丟棄反骨,追求安逸,或者直接躺平,彷彿已是時代大流。即或在海外也一樣。似乎再也看不到白天讀書,晚上打工洗盤子的留學生了。
如J,我的同班同學大學畢了業,去英國念書,住單人套房,拿了碩士回臺灣做事。做一做沒趣了,又回英國念書。出國讀書一念之間可以完成。還有一位同學,在德州休士頓,一下飛機便去買一部汽車。噗噗,他說,沒汽車在美國怎麼過活?!問他打不打工?不打,反正有好幾張信用卡。這是否就是我們寫不出深刻雋永的《陳之藩散文集》或《麥當勞隨筆》的原因?
我們在城市間旅行,有點晃蕩。需要慰藉時,看著別人泡美眉或把酷兒,只要遞一個眼神或下載一款APP,即可互通連結訊息,連調情都不需要,著實令人心生佩服。我們在人類幾千年最重要的主題曲上,活生生地失去調情的深刻,戀愛的深刻,撲朔迷離的深刻,以及,至死靡他的人世的深刻。
這麼說,在大流之外的人就會比較深刻?也不見得,他們更多是被撇棄了而已。(誰在撇棄的被撇棄之外,誰在容易抹滅的被抹滅之外?)而我感到,訊息洪潮中,連被抹滅的記憶都容易被抹去的時候,就生出一個末日的不深刻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