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內視鏡 全腸道一覽無遺

1508

拍下畫面無線傳輸 膠囊歷時8-15H自肛門排出 受檢者無不適

肝膽腸胃科醫師林敬斌引進「膠囊內視鏡」,患者將膠囊般大小的內視鏡吞下,就可以輕鬆進行全腸道攝影,找出有疑問的患處。(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人取消必須張嘴的胃鏡治療,台中市中山醫大附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敬斌1年前引進能全腸道檢查的「膠囊內視鏡」,患者只需要把膠囊般大的內視鏡吞下,就可以輕鬆進行全腸道攝影,找出有疑問的患處,不僅造福許多患者,還開創了國內腸胃道檢查新的一頁。

林敬斌指出,膠囊內視鏡自從2001年開始就已使用於人體,但隨著科技的演進,至今軟硬體已有很大的進展,且大小僅約等於1個魚肝油大小,重量只有3公克,膠囊內還附有LED光源、前端攝影機、發射天線,影像感應傳輸器和精密電池,因此有更廣的視角、更好的解析度和更長的電力,並可以隨著膠囊內視鏡移動的速度調整每秒影像張數。

林敬斌表示,受檢者經過禁食並在腰間裝好可隨身攜帶的無線傳輸接受器後,只需將膠囊內視鏡如同藥丸般配開水吞下,它就隨著人體消化道的蠕動往前移動,膠囊則同時進行影像截取,這期間受檢者不會感覺任何不適,且全程都仍可進行一般的日常活動。

他說,膠囊內視鏡每秒可以進行4至35次影像拍攝,從食道、胃、小腸甚至到大腸,記錄它在腸胃道所攝影到的一切畫面,直到最後電池沒電,即隨著糞便從肛門排出,整個檢查可拍下數萬影像提供判讀。

膠囊內視鏡拍攝到的畫面,會經由無線電發送器傳送到無線傳輸記錄器,接著由記錄器下載至工作站電腦,即由醫師判讀找出病變的部位及原因。膠囊內建的攝影機會依照腸胃蠕動速度持續拍照8至15小時,並在1天內隨糞便排出。

林敬斌表示,以前民眾視傳統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為畏途,因而卻步,如今可藉由膠囊內視鏡一窺全貌,此外使用簡單非侵入式的膠囊內視鏡來檢查,沒有傳統侵入式內視鏡讓病人感覺不適而心生畏懼,受檢者於檢查進行當中仍然可以從事一般的日常活動,且膠囊為單一拋棄式,不重覆使用,無交互感染的疑慮。

林敬斌說,膠囊內視鏡目前尚未普及是因為每次費用仍要數萬元,但對於麻醉有風險的老人、找不出病因的慢性腹瀉、腹痛者,膠囊內視鏡正可發揮其功效,引進至今已進行50多例。尤其像是傳統胃鏡只檢查到胃,大腸鏡只檢查到大腸,膠囊內視鏡卻可以連小腸一起做完成的全腸道檢查,他就曾因此為病患查出罹患淋巴癌和腸道寄生蟲,可說是一大利器。

他說,目前全腸道膠囊內視鏡的適應症包括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腹痛、不明原因腹瀉、小腸克隆氏症、家族性息肉症候群、缺鐵性貧血和懷疑腸道腫瘤。其禁忌症包括吞嚥困難,懷疑腸胃道阻塞,懷孕及有心臟節律器之病人。2歲以下的小兒科病人因未有臨床研究其安全性,所以不建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