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關節足背莫名紅腫 痛到走不動

經常飯後發作確診痛風 醫籲按時服藥並調整飲食習慣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45歲李姓男子,1年來大腳趾關節及足背時常突然紅腫,嚴重時連走路都困難;尤其是飽餐一頓後,更隱隱作痛、發熱的預感就出現了,日前甚至痛到半夜掛急診,他至家醫科門診確診是痛風。

員榮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世哲表示,痛風即是痛風性關節炎,是血中過多的尿酸形成尿酸鈉鹽結晶,沉積在關節處,導致關節發炎紅、腫、熱、痛。病人描述發作前有預感,尤其是在吃完大餐後,1天內就急性發作。

他說,痛風特徵是單側發生,最常出現在第一蹠趾骨關節(大腳趾),但踝關節、膝關節等處都有可能。要確定痛風,需抽取關節液,在顯微鏡下觀察針狀的尿酸鈉鹽結晶。但門診實務上,常可由症狀來判斷,包含:高尿酸血症、急性單關節發炎、秋水仙素治療有效等。

陳世哲說,痛風的治療分為急性與慢性期。急性期著重於疼痛緩解,因此抗發炎藥物(秋水仙素)、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是第一線治療;類固醇則在NSAID有禁忌時使用。急性期並不使用降尿酸藥物,避免尿酸降得太快,反而誘發痛風發作。在關節炎緩解一段時間後,便可以開始慢性期的治療,持續使用低劑量秋水仙素,並輔以降尿酸藥物,以預防痛風復發。

陳世哲表示,無症狀高尿酸血症常在健檢發現。輕微尿酸偏高並不需使用藥物,但醫師會尋找潛在原因,並同時檢查是否有3高等相關危險因子,了解與建議病人調整生活型態,且持續追蹤。

陳世哲指出,痛風與3高都是生活習慣病,須從生活改善做起。飲食上需注意多喝水,減少肉類、內臟、酒類、海鮮等高普林食物。痛風並不可怕,只要能遵循醫囑追蹤或使用藥物,並配合飲食及生活型態調整,能讓尿酸值降低並預防痛風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