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共享時代

■王岫

這年代,提倡共享。

共享單車是都會中,最早提倡的共享觀念,據說發源於巴黎,最近幾年,在台灣也盛行起來;台北或新北市,稱之為Ubike;現在幾乎每條街道都看得到這黃色的單車在奔馳。人們不用每人都擁有自己的腳踏車,只要用悠遊卡一刷,便可借到路邊Ubike區停靠的單車,然後騎到你要去的地方,那附近也有Ubike停靠站,你停好車,再刷個卡,扣點錢,拍拍手,就可走了。那地方,會有其他人借走這單車,換句話說,別人與你共享這單車。台北、新北因為捷運路線多,現在許多人靠著Ubike接駁,騎到捷運站,再轉搭捷運上下班,減少一些汽、機車的利用。台北市主幹線也大都有寬闊的人行道,而且開闢有自行車專用道,這也使得騎Ubike的人更加方便了。自從有Ubike後,連台大校園也都設站了,昔日看到到處是私人腳踏車亂停,或畢業後還丟棄在校園內的現象已大為減少了,這是共享單車的好處。

其實,不僅是台北,我個人覺得像台南這種還未有捷運的觀光老城市,對外地來的觀光客,也須要有普及的共享單車,好悠遊騎乘。我幾年前到台南,因台南人習慣自騎機車或開車,公車路線不多,我日間參觀文學館或夜間訪友,走路走個累死,覺得如果有ubkie多好。幸好,現在台南也有T-bike了。

除了單車,圖書也可以共享,這是所謂 : 『小小免費圖書館』(Little Free Library),歐美社區很盛行,他們在某些公共地方,設置圖書箱,或利用廢棄的電話亭,放置一些圖書,民眾可拿家中看過的圖書,來捐贈或交換圖書回去看。台灣各圖書館也曾推廣這種圖書共享的圖書交換箱。有一年,某民間單位,還推廣在公園等設立「書席」,這也都是共享制度;可惜,自由取用的圖書,經常有去無回;圖書共享制度,在台灣可算不太成功。

現在社區還有一種共享福利制度,就是老人共餐。老人家,特別是孤獨或弱勢老人,不必每餐煮飯,由里長在里民活動中心,請人烹煮午餐,老人們一起到那裡共桌吃飯,一餐通常只要30元到60元之間的銅板價。老人們既可以便宜的價錢吃午餐,又可為午餐出來走動一番,或與其他老人聊聚一下,是非常好的一種共享制度。有次我便在植物園,看到以前機關的一位退休工友,走過植物園,到附近的活動中心去吃老人共餐,他說,吃飯前走一段路很好呀!對價錢也覺得很便宜。這種由公家補助一點經費的老人共餐,許多鄰里辦得很成功,但近兩年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共餐受到影響,許多里鄰都暫時停止辦理了,未免是老人們的一個遺憾。

最近,我又看到另一種共享方式。

日昨走出書房巷口後,竟發現某連鎖炸雞店門口,有個「共享雨傘」的設置,據其說明,台北多雨,一場雨,超商可賣出2.8萬把百元廉價透明傘。某企業為了淘汰這種用後即拋棄的行為,為台北打造「無塑」社會,而設置了這樣叫「fun傘」──留情不留傘的「共享雨傘」裝置,據說台北已有一千個據點。

好奇之餘,我也上網查看,原來欲借傘,要先掃描傘上的QRCode,加入line,每次借要20元。如何還傘、20元會不會退還?沒講清楚,但大概又是一種電商行為機制了。花20元借傘,即使比百元透明傘便宜了80元,但加入line,已使你的個資賣給經營者,所以,我對共享雨傘的浪漫情懷想像,不禁低落下來,還是寧可在背包中,裝著一把自己的摺疊傘。

不管共騎單車、共用圖書,共享餐食或共用雨傘,在地球暖化且能源日漸耗損的環境下,各種共享制度或方式,可能都是我們這個世代人,應該去嘗試的,即使不完美或不成功,也可繼續再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