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達
看完門診,正要走出診間的病人家屬突然回頭問:我該給我媽補什麼?
醫師跟剛開完刀的病人解釋完病情,病人與家屬異口同聲的問:吃哪些,或打什麼可以補?
大哉問!醫師自踏入醫療之後幾乎每天被問這個問題,有時一天多次。可見這個問題對台灣的普羅大眾有多重要!也因此各種健康食品大行其道、大發利市。
台灣經濟起飛前一般大眾的生計確實是很辛苦,粗茶淡飯顧飽一家的肚子是重大任務。過年、過節時才有機會稍微吃好、吃多一點。醫師本人在小學、初中與高中早期常在升、降旗時暈倒,表面原因是貧血;其實,背後真實狀況就是營養不夠。
在大家普遍營養不佳狀況下,造成身體重大衝擊的情形,例如生產、重病、大傷、手術…等,當然就需要補充營養、能量方能順利度過難關。然而,在現今一般大眾經濟狀況普遍良好,飲食習慣改變,外食比例大增;營養過剩,營養不均,體重過重,三高比例升高且年輕化,還需不需要補就值得深思了。
醫師觀察上了年紀的病人,如果覺得該病人有營養方面的疑慮,會看其檢驗結果,有必要才建議補充營養。基本上是以食物為主,而不是藥物或保健食品。開刀前將營養至少調到足以應付手術的壓力,開刀後再慢慢休養。至於年輕、營養狀況佳,甚至過剩的病人就根本不鼓勵再補東補西了!
當醫師被問到,有什麼禁忌,什麼不能吃時,醫師會回答:營養均衡為主要目標,醫師是所謂“西醫”,不會禁這禁那的。只要求病人不要抽菸,因為微血管循環會受影響,手術處與傷口當然會有負面的作用。還有,不能喝酒過量,血循受影響外,萬一跌倒就真的不好玩了。
(作者現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