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夏至過後的「小暑」、「大暑」到「處暑」,正是一年中最濕熱的季節,天氣炎熱下,當睡眠減少、出汗多、又缺乏水液補充時,易引起中暑。柳營奇美醫院中醫師簡珮珊說,中暑容易傷津耗液,出汗多的人易見口乾尿較少,平時可以喝「生脈飲」來保養,藥膳可選四神湯,並多吃蔬果。
簡珮珊表示,中醫理論重視人體「平衡」,盛夏濕熱環境下,體弱老人、孩童、及高溫環境工作及體虛過勞的人,容易「失衡」中暑,常見全身乏力、頭昏、體倦、胸悶、惡心、口渴多汗等症狀,是為中暑前兆,應馬上移至陰涼通風處休息,將衣領鬆開,使體溫降低。
當出現面色潮紅、胸悶煩躁、皮膚乾燥、呼吸急促、大量汗出、惡心嘔吐,繼而面色蒼白、血壓下降等,則為輕度中暑;當症狀持續加重,出現汗不出且高熱、頭痛、嘔吐、神昏肢冷、肢體痙攣抽搐等,則為重症中暑,若遇重症得快速送醫就治,否則有生命危險。
她指出,臨床上,心氣虛病人容易因暑熱致病,而中暑容易傷津耗液,出汗多的人易見口乾尿較少,平時可以喝「生脈飲」保養,以西洋參5克、麥門冬3克、五味子2克加至1000cc的水煮開後放涼飲用,可生津益氣養陰作為暑夏的保養。
她指出,藥膳部分不宜過度溫燥進補,宜以「四神湯」健脾利濕而不燥熱。
她建議平時宜多喝水,一天1500-2000cc,在外工作可飲2500至3000cc,以少量多次為宜;如何判定飲水是否充足?可依小便顏色是否過黃及尿量是否過少調整。
另外,宜多吃蔬菜,少吃重口味諸如烤、炸、辣味食物以防止濕熱更甚;宜酌量吃食瓜果類,瓜果汁多味甜,可補充津液;夏季濕熱,因此仙草、愛玉、綠豆、薏苡仁等適度食用,可達清熱利濕消暑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