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教師甄選不考國文卻考英文 沒配套措施 專家憂競爭力恐猛降 擴大城鄉差距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二0三0雙語國家」政策爭議不斷,行政院國發會宣布更名為「二0三0雙語政策」。全教總四日表示,更名後的實質內涵、經費、資源未變,對中小學教師甄選、教學現場造成嚴重衝擊;專家則以香港、新加坡雙語為例,學習效果未見成效,反而出現城鄉差距、階級固化、認同混亂等多輸局面。教育部回應,選聘教師應以選擇具備領域或科目專長為優先考量,而非偏重英語表達。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國發會將政策更名,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強調「台灣沒有要成為雙語國家」,但實質內涵卻未相對調整,甚至出現更多爭議。包括國文教師甄選不考國文、反考英文,教甄雙語開缺與錄取率遠高於一般缺,「雙語教師」供過於求等亂象;部分地方政府甚至鼓勵、引導中小學多開雙語教學課程。沒有配套措施的雙語教育已然嚴重衝擊國教品質,甚至影響學生對原本課程的學習,盼相關權責單位誠實面對、徹底檢討。
宜蘭縣公正國小雙語教師鄭祺怡表示,實際參與雙語教育至今二年左右,發現相關教科書、教材研發未具體到位就匆促上路,沒有具體實施辦法和評量標準,也沒有明確教學指引,基層教師只能各憑本事。鄭祺怡提醒,台灣日常生活缺乏使用英語的大環境,在能力不足前提下,學生可能產生聽不懂而放棄的負面效應,也可能擴大城鄉差距。
台北市明倫高中英文教師陳建州說,雙語教育絕對不是提升台灣英語教育的最佳解方。原初雙語教育主要是透過母語及目標語的運用,解決移民或少數語族的教育問題或是國族認同問題;但台灣英語教育迫切要解決的是雙峰落差與師生比問題、教學環境欠佳,以及未能真正落實聽說讀寫並重的教學與評量。
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長廖咸浩指出,政府不斷提高英語地位的政策,背後目標是「提升競爭力」,但競爭力來自豐富的知識、精密的思考能力、活躍的創造力,這三者皆仰賴國民主要語言具有「本國精熟」的程度。像香港、新加坡年輕人受過很多英語教育,但說中文時會不斷夾雜英文,顯現出中、英文都沒那麼好,結果不只是中英文雙輸的局面,更是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競爭力突落猛降的、乃至階級固化、認同混亂的多輸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