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已逾百日,雙方傷亡慘重、經濟嚴重衰敗,烏國更面臨天文數字的國土重建壓力,完全印證了戰爭沒有贏家是千古不變的至理名言。或許是出於對當前世局亂象的真實感受,近期召開的G7及北約高峰會不約而同地提出預防性外交措施,劍指潛在威脅的中共當局,並強調維護印太地區和平穩定是各國的共同責任。
G7公報針對中共當局的對外行為提出關切,包括重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立場,反對任何通過武力或脅迫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企圖,譴責北京扭曲的貿易行為,並呼籲陸方應施壓俄羅斯儘速停戰等,就是希望提醒習近平遵守聯合國憲章,以維護國際秩序及規則。北約則是發布最新「戰略概念」,除了稱俄羅斯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威脅」,也首次提到中共的脅迫性政策「對歐洲大西洋安全構成系統性挑戰」。
從日韓澳紐四國領導人都出席北約峰會來看,中共當局近年的勢力擴張確實對周邊國家帶來龐大壓力,特別是北京的「戰狼」言行更引發諸多反彈,連向來對美陸之爭偏向中立立場的紐西蘭都感受到事態嚴重。中共當局再多的辯解都難扭轉與西方國家互動日益惡化的趨勢,令人憂心全球恐將走向新冷戰格局,台灣必須審慎因應。
俄烏戰爭已讓曾被法國總統馬克宏譏笑為「腦死」的北約組織重新復活壯大,會員國紛紛擴增軍備預算,連過往維持中立而沒有參與北約的芬蘭及瑞典都首次表態加盟,北約各國也表支持。現在,北約亦將關注焦點轉向印太地區,希望能聯合日韓澳紐共同防堵中共威脅、捍衛區域和平穩定,至少不讓現行國際秩序遭受破壞。
雖說北約的防衛重點在於維護歐洲安全,但俄烏衝突遠超出二戰以來各國對戰爭影響廣度的想像,由於俄烏皆是能源及糧食輸出大國,影響所及不僅僅是歐洲自身問題,更涉及全球經濟穩定發展及其他國家的生存,早已不再是單一的區域挑戰。有鑑於此,G7及北約相繼對極具威脅的俄羅斯及中國大陸提出相對應的外交及軍事策略,既像是傾向「民主對抗專制」的冷戰體制,也像是為了將來的可能潛在衝突預作準備。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這兩天在峇里島與中共當局外長王毅會面,希望能為雙邊關係「設立護欄,確保溝通管道暢通,避免誤判」,並將重申美方對中共當局在俄烏戰爭中的期待。美國會有和戰兩手的表態,就是希望向中共當局傳達「鬥而不破」的底線,畢竟各國利益衝突是必然,但寄望彼此管控好風險,不要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才不會重蹈美蘇對抗、各國選邊站的覆轍。
中共當局固然不願被美陸競爭而拖延其擴張強國地位的進程,美國應該也不會想回到無底洞的軍備競賽。既然雙方都沒有開戰的念頭,所以經由外交折衝尋求彼此容忍的戰略空間及合作意願,應該是這次「布王會」的最主要目的。各國深知,既無力阻擋中國大陸的壯大,但也希望台海不會惡化成衝突熱點,因此以外交嚇阻方式點醒中共當局應遵循曾受益的國際規範。
面對美陸競合,台灣沒有樂觀的本錢,蔡政府更不能誤以為一面倒向美國就可高枕無憂,因為各國挺台力度仍有侷限性,否則美國何必時時宣示不支持台獨、反對台海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的立場?蔡政府應該從烏克蘭的慘痛經驗獲得寶貴教訓,不要誤判兩岸情勢,以免禍及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