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23日電
40歲陳小姐「自摸」右乳有異常硬塊,因怕是乳癌不願就醫,胸部竟從D罩杯成長到F。她就醫診斷發現一顆11公分、比壘球還大腫瘤,所幸經化療、免疫治療及手術切除,目前預後良好。
林口長庚醫院乳房外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訓徹今天在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治療新知活動中表示,國內乳癌發展趨勢已朝向雙高峰發展,未經乳癌篩檢患者年齡約介於40至44歲,而45歲以上接受篩檢族群,患者年齡多介於60至64歲。
三陰性乳癌是指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2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3種荷爾蒙受體呈現陰性,表示患者缺乏這些荷爾蒙受體。
陳訓徹指出,所有乳癌類型中,三陰性乳癌占比約10%至15%,復發機率比其他類型高,但隨著醫藥進步,早期三陰性乳癌也有機會追求以不復發、幾乎不見癌症跡象為治療目標,特別是「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
陳訓徹表示,林口長庚臨床351名病友的統計資料顯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在接受化療合併免疫的先期性治療後,多數能達到腫瘤清除至無法偵測出跡象的目標,超過傳統化療組合許多,復發風險也相對較低。
台北榮總外科部主任曾令民進一步說明,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是指「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腋下淋巴轉移」或者「腫瘤大於2公分,無論淋巴是否轉移」的三陰性乳癌。
曾令民表示,在免疫治療幫助下,國際研究發現,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於手術前,先接受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先期性療法,手術後接續免疫輔助治療以鞏固療效,可提高療效反應超過6成,有助降低近4成遠端惡化或復發風險,達到延長存活、接近沒有癌症跡象的目標。
曾令民分享個案,40歲陳小姐去年「自摸」右乳有異常硬塊,上網查詢後因害怕被診斷出乳癌,遲遲不願就醫,直到胸部從D罩杯長大至F,左右乳房明顯大小不一,確診為「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接受化療合併免疫藥物的先期性治療,並接續局部切除手術與術後輔助免疫療法,目前病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