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免疫療法合併化療存活期可達30.1個月 多數人失業抗癌 男罹肺鱗癌砸光退休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肺癌蟬聯12年死亡人數第1名,且110年死亡人數更突破萬人,儼然已成為我國新國病,但病友團體肺長壽協會調查發現,健保給付為癌友治療滿意度關鍵,逾9成晚期癌友支持健保能跟上國際治療指引,盼放寬及加速健保給付免疫合併化療。
為響應2022年世界肺癌日,肺長壽協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肺肺揚揚台大雲林肺癌病友會等3大病友團體,齊呼籲政府重視肺癌治療需求。
王先生2019年在健檢發現3公分的肺部腫瘤,診斷為肺鱗狀細胞癌(肺鱗癌),手術治療後卻在去年癌症復發,且轉移至氣管已是晚期,突如其來的打擊加上沒有腫瘤基因突變,不符合健保給付免疫治療門檻,讓初期以傳統化療為主的副作用,讓他10天就狂掉10公斤,最後不得不拿退休金自費免疫治療,特期盼健保放寬免疫療法的給付,幫助患者不會拖累家人。
肺長壽協會以公布國內首份「肺癌治療滿意度大調查」,在近2000名癌友中調查發現,晚期肺癌癌友中,逾半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但抗癌同時,就有6成癌友每月收入減少1萬以上,且每4名癌友當中,就有1人因罹癌失去工作、收入中斷。
肺長壽協會理事長Alan表示,據健保署最新資料,去年在癌症治療給付的健保資源分配上,免疫治療僅占4%,但本土研究顯示,有近37%的肺癌患者適合使用免疫治療或免疫合併治療,顯示健保在免疫治療的資源投注上,應更貼近實際需要。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也強調,癌症治療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更可能是家庭、甚至整個社會的勞動力結構
發起肺肺揚揚台大雲林肺癌病友會的台大雲林分院胸腔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崇裕也表示,肺鱗癌不易早篩且第一線創新治療較匱乏,對於近6成確診時已晚期患,第一線治療對延長存活期非常重要,但目前健保給付的晚期肺鱗癌第一線治療仍以傳統化療為主,雖然3年前開始給付免疫治療,但受限健保條件嚴苛,多數癌友可說看得到卻用不到。
陳崇裕說,根據國際治療指引,針對沒有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鱗癌患者,首選治療建議為免疫合併化療,國外研究顯示,其中位數存活期可達30.1個月,相較於傳統化療只有12.7個月,免疫合併化療的存活期約為化療的2.3倍,不過目前的健保給付仍僅限單用免疫治療,盼能盡速趕上國際趨勢,以改善晚期肺鱗癌患者的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