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洛西效應? 美參院延審台灣法案

中央社∕華盛頓三日專電

美國參議院外委會原訂今天審理「台灣政策法案」,但稍早以主席須參與院會事宜為由,決定延期。由於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剛結束訪台,正值情勢緊繃,延期時間點引起想像空間。

參議院外委會原訂下午審理由民主黨籍主席梅南德茲、共和黨籍參議員葛蘭姆六月連袂提出的「台灣政策法案」,卻在事前臨時以梅南德茲必須參與院會事宜為由,延遲審議法案。

由於延期時間點,正值美中關係、台海情勢因裴洛西率團訪台升高之際,不免引起美國國會是想避免過度刺激中國、進一步升高情勢的揣測。

「台灣政策法案」長達一0七頁,集結近年幾乎所有涉台法案重點。若獲通過,將能一次在外交、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全方位領域提升美台關係,獲得外界不少關注。

根據法案草案內容,在外交領域,法案將推動駐美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也要求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任命比照一般美國駐外大使提名程序,須經過參議院同意,職稱也應改成「代表」。

在軍事方面,法案將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當事國能獲得軍事、經濟特別待遇,但不含安全承諾。

此外,法案要求優先並加速處理台灣軍購請求,並計劃提供台灣數十億美元外國軍事融資資金,協助台灣加快防衛能力現代化腳步,以嚇阻或擊敗中共入侵。

為確保兩岸穩定,法案授權美國總統在北京大規模升級對台惡意行徑情況下,應制裁中國高層,對象包括中國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外長、中共政治局常委及委員等;若任何外國人士或機構涉及重大干預台灣民主程序,抑或是以破壞台灣穩定為目標,從事惡意網路行為或穿越台海中線的軍演,法案也要求美國總統予以制裁。

在經濟等其他領域,法案呼籲美方儘速與台灣洽簽雙邊貿易協定,並把台灣納入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

根據美國立法程序,法案若在參議院外委會過關,仍須獲得參、眾兩院通過,才可遞交總統簽署後生效,離正式成為美國法律還有漫漫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