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娘媽生做16歲 府城傳古風

1094

開隆宮等完成儀式頒成年禮證書 臨水夫人媽廟出「鳥母宮」 也有在家慶賀成年

臨水夫人媽廟延請道士主持「做十六歲」成年禮。(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林雪娟、陳治交∕台南報導

「七娘媽生,做十六歲」是傳統府城家庭與社會的集體記憶,也是台南登錄的市定民俗,以中西區開隆宮最具代表性。四日開隆宮、台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及家扶基金會在文資處協助,依循傳統科儀祭拜,鑽七娘媽亭開心「轉大人」,並獲頒「成年禮證書」;另臨水夫人媽廟依往例延請道士祭拜七娘媽亭及出「鳥母宮」儀式,小孩子小時都由婆姐照顧,出了鳥母宮代表長大成人。

文資處表示,台南市每年有許多廟宇辦理做十六歲,如開隆宮、臨水夫人媽廟、安平開台天后宮等,近年傳統民俗重獲重視,除團體做十六活動,也有不少市民家庭承襲做十六歲古禮,在家為子女慶賀成年。在傳統禮俗文化逐漸式微之際,透過長輩關懷與祝福,讓孩子在七夕這一日,留下難忘成長紀錄,分享生命成長喜悅,保存傳統文化和在地風俗,延續可貴的無形文化資產。

成年禮生鑽七娘媽亭開心「轉大人」。(記者陳治交攝)

早年府城五條港地區商行雲集,時常有人聘用童工幫忙搬貨,只能領半份薪資,直到滿十六歲才能領取成人薪資,因此年滿十六歲的「成人」由父母帶領前往開隆宮祭拜七星娘娘,一則感謝神明庇祐,再則藉此儀式證明長大成人,之後相沿成習,演變成府城獨特的「做十六歲」成年禮。

臨水夫人媽廟昨日也是依往例舉辦「做十六歲」成年禮,廟方把鳥母宮擺在正殿中央,年年禮生鑽鳥母宮代表長大成人。

七娘媽生日,施姓大宗祠傳承做十六歲古禮,延續可貴的無形文化資產。(記者林雪娟攝)

傳統做十六歲科儀,七夕當天準備麻油雞酒、麵線、四果、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紅龜粿、二根帶尾甘蔗、金紙、經衣、七娘媽亭等祭品於門口祭拜,七娘媽亭是由竹架紙紮糊成的樓台,高約五尺有三層,各層分別貼有福祿壽全、蓬來宮、百子亭或七娘媽亭等字,將七娘媽亭焚化獻給七娘媽,表示孩子已長大成人。

七娘媽生日,施姓大宗祠傳承做十六歲古禮,依循傳統科儀祭拜,鑽七娘媽亭開心「轉大人」,延續可貴的無形文化資產。
(記者林雪娟攝)

文資處表示,為保存推廣「做十六歲」此一具地方特色民俗,彰顯傳統生命禮俗的社會意義,昨日和施姓大宗祠合作,傳承做十六歲古禮,由宗祠主委施燈從擔任主祭,帶領二十七位屆齡少年進行完整的做十六歲科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