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踏查鳳山 揭墓葬與陰廟神秘面紗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中山大學中文系與長久關注高雄墓葬文化的鳳山社區大學等單位共同舉辦「鳳山學論壇─墓葬與文化資產保存」活動,進行專題演講並尋訪鳳山城周遭的公墓和陰廟,盼藉由推廣與認識,扭轉大眾過去將之視為陰森恐怖的刻板印象。
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羅景文指出,陰廟俗稱有應公廟,又稱萬應公廟、萬姓公廟、百姓公廟、水流公媽廟等,是祭祀孤魂幽厲或收埋無主枯骨的廟宇,背後多有辛酸故事。遭遇自然災害、械鬥、自殺、誤殺、夭折等死於非命的原因,又或是曝屍荒野、無人祭祀,往往被視為會作祟的邪魅;隨著時間演進和互動增加,這些小祠小廟成為當地居民祭祀與信仰的對象,是台灣民間信仰中既普遍又特殊的現象。
羅景文說,這次實地踏查,由不同的專家學者領軍四條路線,有三條走訪清代鳳山城周遭的陰廟,觀察其與鳳山城市發展的關係;最後一條探訪鳥松第三公墓,包括鳳山城北門外的武洛塘山,此處自清代以來就是鳳山人的主要墓地。
古墓踏查走訪鳥松第三公墓,鳳山社大校長李橙安與文史工作者徐逸鴻、李時光等人導覽。此處因預備興建捷運黃線,多座墓塚起掘遷葬,不乏精彩的墓園建築及裝飾藝術,自清朝、日據到戰後各時期的墓葬風格都有,為保存高雄墳墓形制的寶庫。其中,鳳山仕紳王山東之先祖王廣南夫人之墓,就是形制優美的紅磚墓,上有細膩的磚雕和彩繪磁磚。
羅景文表示,他於校內教授「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課程時,鼓勵學生踏查這些陰廟與古墓,多數人都有陰廟是不潔、陰森的印象。藉由實地探訪,接觸並了解這些生活中常見的鄰居,記錄這些逐漸被遺忘的故事,才發現有許多陰廟與當地居民連結深厚、關係密切,與印象中敬而遠之的印象大不相同;更發現陰廟背後,有許多值得探究的歷史記憶與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