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人物】伊萊恩專訪 不只是蓋出居所,建築是一種創造

DFUN http://www.dfunmag.com.tw

新住民創意人,非臺灣的臺灣

伊萊恩起初為了學習風水而來到臺灣,因緣際會在此停留獻給臺灣出色的設計。我們從幾個他的設計案例談起,並回歸到對建築「超越實用性」的理念所在。在臺灣美好的自然環境與開放的人文影響下,一起探究這位從西班牙遠道而來並選擇留下的建築師,與臺灣產生了怎樣的美學互動,他又如何把「超越實用性」這個貫串他職的理念,應用在世界上不同角落的設計當中。

伊萊恩(Lain Satrustegui)西班牙建築師是獲頒許多獎項的常勝軍,擁有超過 10 年的經驗。擔任過講師、客座助理教授、建築設計獎評審委員、Tedx 策展人,也是 IMO 建築暨設計事務所的創始成員。伊萊恩建築師曾在歐洲接受完整的專業訓練,是全校第一名畢業並榮獲西班牙特優等級建築師執照的建築師,在歐洲執業後,深入亞洲持續發展建築生涯。精通 4 種語言讓他能洞悉見察東西文化,其創作展現宏觀的全局視野。所致力於建築的熱忱都植基他的理想:啟蒙與實現人們的夢想,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關鍵都在於要創造和啟發這個世界。」——伊萊恩

Beyond Functionality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所創造的新事物,關鍵都在於要創造和啟發這個世界。」 

在與伊萊恩(Lain Satrustegui)訪談的過程中,他特別與我們提及了他在設計上的理想與概念,在講述這段豐滿的想法與實例驗證之前,他以上面這句鏗鏘有力的宣言作為開頭,背後的總體理念。 

啟發世界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創作出來的事物必須超越實用性(functionality)。建築可以只是個安身立命、提供基本需求的居所,但作為一個當代建築師,伊萊恩認為必須思考更多。提起當初他為何從西班牙遠道而來臺灣的經歷非常有趣,他是為了學風水而來的 

伊萊恩當年在馬德里與幾個朋友一同經營建築師事務所,事務所附近恰巧有馬德里最老的素食餐廳,吃素的伊萊恩在持續光顧這間餐廳一兩年後,與它身為臺灣人的老闆成為了朋友。在他們熟稔彼此後,餐廳老闆對伊萊恩說:「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真正好的建築師,必須要學習風水才行。」 

伊萊恩與 Architizer A+ 建築獎專書合影,專書封面為得獎作「下福市民活動中心」。
IMO Office Design to promote creativity through a clean and uncluttered design. (IMO辦公室透過乾淨簡約的設計,讓團隊在此工作能夠提升創造力。)

「風水?那是什麼東西?」伊萊恩心想。 

本身為風水老師的餐廳老闆便開始對他解釋格局與能量的流動云云,同時也推薦他來臺灣報名課程學習。對此非常好奇的伊萊恩,決定前往遙遠的亞洲探究竟何謂風水。 

2009 年,一來到臺灣後便遇上八八風災的伊萊恩,在波折多舛下終於學到了風水。除了關乎能量的流動八字玄學,也認識了這個古老的學問其實可說是前科學、前理性時代對於房屋結構所歸結出的經驗法則,在很多情況下的判別依據都極為正確。舉例而言,伊萊恩解釋常常能聽到的坐北朝南是因為南方會有陽光照射進來,而北則是面迎北風,為防範風的侵擾並讓光線透進室內,自然會建議把門設在南面。這些基礎知識經過好幾個世紀累積下來讓沒有學過建築學理的人了解房子的某些部份應該要怎麼規劃、理解初步基本結構的概念。 

伊萊恩在臺理解風水傳統習俗,也抱持極大的尊重他同時也認為,這些理論都跟大自然的變化及前文所提到的建築實用性有很直接的關係。在 21 世紀,已經有更多科學工具和更好的解決方法,來量化並計算種種風水所觸及的問題。他更進一步地認為建築師看待房屋的設計,不能只把它當作一個僅供用餐及就寢的居所而已

The Xiafu Activity Center design built in Linkou, honours the adjacent local temple’s culture and tradition.(下福市民活動中心的設計,尊重相鄰廟宇的文化和傳統。)

一個設計也有可能吸引不同族群

伊萊恩引用了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在《建築十書》中所提到的大概念:「理想的建築應具有三個要素:實用性(functionality)、穩定性(stability)、美觀性(beautiful)。」建築師所考慮的無不是如何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更好的體驗,除了超出實用性外,也同時試著超越穩定性與美觀性。 

在臺灣生活超過十年,伊萊恩在此累積了不少作品。而他與 IMO 建築暨設計事務所最為人所熟知的幾件作品就是林口的「下福市民活動中心」,以及近期即將完工的「北氣象站」。 

其中,曾榮獲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的下福市民活動中心,亦於 2019 年獲頒 Architizer A+ 建築獎色彩暨建築類別的 A+ 評審團首獎,這個獎項為世界最大且極具權威性的建築獎項。「The best of the best.」伊萊恩這麼形容。他向我們展示了一本厚厚的書籍那是 Architizer A+ 建築獎每年都會出的一本專書世界最佳建築,以收錄該年全世界最傑出的建築作品,而下福市民活動中心獲選為封面作品。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該獎項選擇臺灣的得獎之作為書籍封面,伊萊恩似乎也倍感與有榮焉。 

下福市民活動中心數年前建於洪福宮旁,如今已成為知名的熱門打卡點。伊萊恩高興於人們對它的喜愛及樂於拍照分享,但他對這棟建築所承載的理念並不僅僅於此而已。「我們試著給予人們關於文化交融的啟發。珍視寺廟裡的古老文化,但同時間也能夠創造出更為現代的語言。」伊萊恩說道。 

人們只消一眼,就難以忘懷下福市民活動中心繽紛斑斕的外表,以及其屋宇特殊的拱形與尾端翹起。這些元素都來自於臺灣廟宇的屋頂,那些屋頂通常裝飾得美麗,高度卻讓人無法親近欣賞。下福市民活動中心建築頂部的線條取材了傳統廟宇的燕尾形狀,而那些往往被廟宇放在屋頂的鮮豔色彩則被一路下放到了地面來這些設計的思維加深了下福市民活動中心與旁邊洪福宮的連結。 

因下福市民活動中心會與舊有活動中心共同並存使用。考量到了臺灣多雨的氣候,因此在建築周圍設計了如騎樓般的遮雨廊道,這些外部走道也成為大家喜愛的活動空間。伊萊恩分享了幾張照片,照片裡在下福市民活動中心周邊歡笑著拍照的人群中,不是只有年輕人,而是橫跨了老、中、青三代。伊萊恩自己非常喜歡這些照片,因為它們體現了下福市民活動中心存於其內涵中的精神 

「你可以看到同一張片裡包含了老一代、中生代和年輕一代。所以實際上一個設計是能夠同時吸引不同的年齡族群,長和年輕人能享受同一棟建築,也能夠藉此去接觸交流不同族群的文化經歷這對於我們來說,意味著該棟建築超越了功能性,讓不同種類的文化沉浸並交融在一起,求同存異,與此同時也考慮如何能夠兼具美學上的價值。」伊萊恩這麼形容道除了美,下福市民活動中心在文化上的意涵更是不可埋沒。 

The Xiafu Activity center plays a role of being an intersection point between Taiwan’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Taiwanese. (下福市民活動中心扮演了匯集台灣豐富文化遺產與不同世代的台灣人。)

自然與人文的影響

從初來到臺灣,在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的國際競圖得到首獎,至最近即將完工落成的臺北氣象站,伊萊恩提及臺灣的文化及風土也是當今他設計的一大影響力來源。當我們問及他認為臺灣有什麼樣的特殊之處,能對一個創作的人在作品上產生影響時,他回答了:「臺灣美麗的大自然,所以臺灣才會幾百年來都被稱為『Formosa』,美麗的島。」而臺北氣象站是近期伊萊恩與 IMO 最貼近大自然的一個計畫。 

A conceptual rendering of the Taipei Weather Station project designed to interact with the weather conditions.(台北氣象站概念圖,設計能夠與大自然多樣的氣候狀況互動。)

臺北雖作為首都,但親近大自然所需耗費的成本非常低,騎著腳踏車不出一小時就可接觸到山、河、海等自然環境。臺北氣象站就是在首都圈內一片杳無人煙之境中蓋起的,伊萊恩不想讓建築物變成與周遭環境無法協調的存在,所以認為在外觀上更需要好好下功夫。 

而當你看見了競圖化為成品,絕對會為之驚艷用與氣象習習相關的等壓線圖作為靈感,座落於新北市新店的臺北氣象站分為三棟建築,不規則狀的耐候鋼節能板能夠降低 50% 的太陽輻射,而波浪曲面屋頂能讓建築物融入自然背景中。可以想見,接下來在臺北氣象站完工後,會有非常多的目光都落在這個全新的亮點上。伊萊恩也向我們坦言在那樣的自然環境蓋建築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將建築全面地融入大自然並達成視覺上的和諧,於設計面想必也是個巨大工程。 

An aerial photo of nearly complete Weather station project, taken during a ceremony in which the last fin was installed.(台北氣象站幾近完成的空拍照片,拍攝於最後一片節能版的吊掛安裝典禮。)

不論是大自然、集合住宅或商辦大樓,屬於臺灣的「語言」都開始深深銘印進了伊萊恩的作品中,讓他拿出與在歐洲不一樣的設計。結合了廟宇視覺感受的下福市民活動中心,或嘗試著將周遭自然環境納入設計考量的臺北氣象站皆是。「有些我在臺灣設計的建築在歐洲是不可能發生的,這和臺灣人的開放性有關,臺灣人願意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新事物。當我們建築師在設計時,會尊重當地的文化,但試著用不一樣的取徑來構建接受差異、擁抱不同,我認為這就是臺灣很棒的地方,臺灣可以真心地擁抱不同類型產生的可能性。從文化上來講,這些事都會影響建造的過程與方法,這裡與我們在西班牙的建造方法非常不同。」伊萊恩總結道。 

An afternoon sun casts a gradient light through the Weather Station’s fins, reducing solar gain for a more comfortable interior.(午後的陽光透過氣象站的節能版投射出光影的變化,減少太陽輻射進入室內,讓環境更加舒適。)
The Weather Station’s Corten steel fins change their appearance over time with the influence of sunlight, rain and moisture.(經過時間的推移,氣象站耐候剛節能版隨著陽光、雨水及濕度的影響轉變其外貌。)
Shadows dance between the intersection of Weather Station buildings.(台北氣象站建築物的光影交叉如同舞蹈般。)

體驗的昇華,而非僅止於生活之必須 

作為建築師,伊萊恩也發覺在歐洲做建築工作與在臺灣非常不同。雖然臺灣在文化上抱持著開放與擁抱差異的心態,但不少人對專業的認識卻略有不足。歐洲人很尊重和他們一起合作或工作的人,而在臺灣這邊,他看到了有人幾乎只把建築師當成是技師,或甚至是工人而已。他覺得自己在臺灣遇見的委託者也分為兩種很不同的人:第一種人非常尊重專業,但也存在著好似因為自己不會畫圖,所以請建築師幫忙代筆的另一類型委託者他坦言自己在臺灣遇到的業主絕大部分還是很尊重建築師的,但對於某些人只把建築師當成畫圖的手的充滿無奈:「如果一個人去看醫生,他會指導醫生要開哪一種藥嗎?如果不會的話,又為何對於建築師這個要來解決難題的人指手畫腳呢?」 

也許這也是對建築概念的落差所造成的,建築的的確確需要滿足我們遮風蔽雨的需求,但心中若只想著功能性,而沒有進一步地昇華到更高的層次,便形同只要求一個工匠來為自己砌水泥了。也因此,過去數十年來只關注建築的實用性,讓城市美學成了現今臺灣的「痛腳」。所有領域的設計,都旨在要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認知到設計能帶給我們更好的生活,那麼對於一切的認知都會停留在「堪用即可」的層次了。建築師,計算建築的每一個立面會承受多少太陽輻射,不同季節對室內溫度又有什麼影響,如何思考為建築引進光?如何引進空氣(風)?如何隨著氣候調節濕度(水)?這都不只是經驗的傳承和累積,更囊括了許多理性方法以及背後完整的專業分工 

所以再回到伊萊恩一直強調的「超越實用性」(功能性)。在歐洲,建築是像詩一般的存在,建築師考慮著如何讓人們在其中的日常生活中獲得更好的體驗,因為建築有確實的能力得以影響我們的生活,於精神或生理層面皆是。伊萊恩說:「建築應該具有能讓人享受體驗的品質,而不是僅止於把需求建造出來的工程而已。」 

A Residential tower designed by IMO named “The Embrace of Light” which is currently under construction near Taoyuan, Taiwan. (由 IMO 設計的集合住宅案「The Embrace of Light 拾光隱」位於桃園青埔,目前正在興建中。)
The Embrace of Light’s first floor resident lounge space soaks in a spring sun through high windows that look on the building’s private garden.(「The Embrace of Light 拾光隱」集合住宅案一樓的公共空間,透過整面挑高的落地窗看向外部的私人花園,彷彿沐浴在春天的光景之中。)

考量自然光要透過多大面的玻璃透進來、室內用什麼顏色的光能造就幸福感、引進外部的空氣循環有什麼效果、進入室內感受到什麼溫度是最舒適的、如廁沐浴時有音樂是什麼感受、使用天然材料能如何影響居住者的心情⋯⋯伊萊恩形容起建築與設計,就像一門融合了科學的藝術,於居住、於工作、於努力過著生活,方方面面皆是,他說:「我們試圖超越功能性,也試圖激勵人們嘗試超越功能性如同我們對人生的要求不只是活著而已,建築即是生活,利用建築來昇華生活的層次,在現代已經是必須。 

God is in the details they say, so excellence is in the details.」伊萊恩引用了這句名言,卓越之處皆見於細節。所謂「標準」和「優秀」其實只有兩公分的差距而已,但這微小的兩公分便能造就巨大的不同他舉例道:一樣是有空調的辦公室,當人們在早上通勤路上滿頭大汗,進門後還需等半個小時來讓室內降溫;但倘若冷氣已經定時預開,我們走進辦公室時就可以立刻感受到涼意,讓一天能夠順利的開始,是否能為整日的工作帶來更好的效益呢?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細節,但差異即在此處誕生。總結下來,這些就是他對建築與設計的想法:超越純粹的功能性,並從微小處著手來提昇生活體驗。

 

A rendering of an office building in Neihu, Taipei.(位於台北市內湖區的商業辦公大樓。)
Casa Anfion, A 4 room cabin serves as a place of refuge and respite for students of the nearby yoga school in the mountains of Spain.(Casa Anfion,內含4間房間的小屋,位於西班牙山區的瑜珈養生村,是學生休憩的空間。)

伊萊恩與他設計的靈魂

我們當然也問及了這十多年累積下來,他對於臺灣有什麼樣的印象?伊萊恩告訴我們他驚訝於臺灣的友善,即便把東西忘在店裡,也不太可能被別人偷走(在歐洲的話就難說了)。而他也認為臺灣和西班牙有些共通之處,如同對家庭的重視等等。此外,吃素的他表示臺灣的環境對素食者十分友善。 

當初因學習風水而來,從中獲益良多的伊萊恩,也試著把他對建築的理念回饋給這片土地。「超越實用性」,我們在這則專訪中不斷提及這幾個字是他和 IMO 的夥伴在專業生涯上的實踐。建築有能力影響我們的生活、影響我們的每一天,所以我們也需要以對等的規格去看待這些設計,不只是擋雨遮風而已,而是嘗試去建築出一個能夠享受其中的體驗。 

持續在臺灣工作及創造新設計的伊萊恩,面對著擁抱開放思維的臺灣人,將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更多的精彩與獨特他和 IMO 建築暨設計事務所除了公共工程外,近幾年也在集合住宅及商辦大樓的領域交出了不少佳作。我們期待他們接下來即將完工、開幕的作品「臺北氣象站」,與著名的「下福市民活動中心」能夠一同讓臺灣的人們更加認識一棟建築不僅止於提供功能,一個建築師考量細節後為美感與提升體驗設計出來的部份,才是其真正的靈魂所在。 

The IMO team at their Taipei Office. (IMO團隊,位於台北辦公室。)

欲了解更多伊萊恩與 IMO 建築暨設計事務所的作品,請見:http://imocreatio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