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王邦雄以儒釋道闡述ESG

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辦中道ESG系列課程,邀國學大師王邦雄(右三)講授「當代中道精神與儒釋道文化」。(記者王誌成攝)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由中華中道領導文化總會舉辦的中道ESG系列課程,十五日邀請國學大師、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王邦雄以「當代中道精神與儒釋道文化」為題發表專題演說。王邦雄表示,天道生萬物,關鍵在人心,做人處事要秉持良心,若能恰如其分、恰到好處,這就是中道。

王邦雄一開場就援引台灣鄉土情、中國文化情,詮釋當代中道精神與儒釋道文化,就中道來論述教義;並以孔子「不得中道而與之」,比喻人生往上走跟往下走的關係。

他強調,如果人心往下沉淪,容易被名利、物欲所控制,不自覺讓外在物欲主宰內心,天道生萬物,關鍵在人心,做人處事要秉持良心,要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是謂中道。

王邦雄進而就儒釋道文化予以深入淺出表述。他說,儒者修身,齊家治國兼善天下;釋教治心,舍妄歸真寂靜無為;道本不生,法自天 然棲真玄學;而儒釋道三家涵蓋倫理、道德、因果、哲學,及科學等不同層面。儒家倫理講得最多,道家因果講得多,至於佛教,在哲學、科學裡面有相當豐富的經論。

王邦雄指出,儒家特別重視的是倫理道德,倫理講究人與人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君臣的關係。也就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家庭的關係、社會的關係,如果真真切切知道這些關係,遵守道德的原則自然不難 唯有真正的謙卑,才能尊重別人、關懷別人、愛護別人,做到互助合作。

而佛教的教育,它講到過去、現在、未來。儒、道兩者,也講三世,但是不明顯,像佛教特別強調三世因果。佛教的基本理論是「緣起」,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為之「空」性。

王邦雄強調,道家講的「德」,亦即「實相」的根本,強調知識本身也是一種欲望,隨著知識增加,不再安於知足的思維,應順「德」而行的生活,讓心靈跟天道相呼應,以成就圓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