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傍晚,天氣寒涼,適合熱湯和溫情的話語,結束工作後,走出建物,看著城市返家車潮。
我頓時很想台南老家社區的鍋燒意麵。
在中部都城住了四年多,這城市待我不薄,送我許多美好的緣分,認識許多很讚的朋友,對我很照顧。但也許是血液中南方習慣烙印太深,我遲遲無法適應這裡的飲食和起伏的地勢,又因讀書和工作緣故,滯留在中部,有時心悶,數度在轉運站嘆氣,不想漂了,但這種感受又是矛盾的,抱怨只會得罪人,而且感受是一時的,或許過不久又改觀了。要澄清的是,這只是個感,有不少外地同學熱愛台中,就留著工作了。
也許是精神暗示。高中時期老師幫我算命,前面說的幾件事都很準。又看我命盤的屬性,走頭走尾,宜北宜南,不宜居中。我那時很緊張,我有學校了呀,我可不想再考啦!老師安慰,沒事沒事,只是算命而已,台中在台南北邊,也算北方呀。
結果大學幾番找兼職,在城市屢屢受挫,對某些教學個案,我開了鄉鎮友情價,卻屢遇怪人。同系朋友說我在破壞行情,會找來撿便宜的家長,我本嗤之以鼻,認為他是眼紅,結果真的是如此,原來是忠告。
後來,我寧可每周回鄉和熟悉的家長們配合,有開火鍋店的家長在我下課後,總幫我準備一碗火鍋,溫暖備至,也是鼓勵我要認真教學。價格誠可議,低點沒關係,大家一起努力,這是鄉鎮養出的天真想法。
平常時我努力當好異鄉人,欣賞山城之美。但心性頑劣,還是會跟身邊同鄉人取暖,交流飲食菜單。不過,也有台中朋友至北部生活,也是不習慣,有與我相仿的感受。或許離鄉遊子的心,思念總是濃厚。外食反映各地口味鹹甜,飲食的矛盾便清楚的揭露。
台南飲食刻板印象,大家都說很甜,但據我在中南部各地往返的生活經驗,其實錯了,嘉義大概是分水嶺,往下口味都差不多,諸君不信可以去嘉義或高雄的路邊攤點個羹湯試試,一定是甜的,這是受福州菜系影響,先民傳承的口味,吃是一種記憶。
中部豬肉料理興盛,口味偏酸和鹹,滷肉飯和便當內會加菜脯、鹹菜;肉粽內也會包炒菜脯。早午餐的路邊小吃,有賣貢丸湯、隔間肉湯,常會加入福菜。我不習慣,台中朋友笑我「台南人愛吃甜」,卻拿起台中人的標配「東泉辣椒醬」,辣辣甜甜的淋上炒麵,我哂之──這還不是吃甜?有烹飪經驗的朋友都知道,甜能中和鹹,使其味不死,也就是說,飲食求甘美不是南部人的專利呀。
不知是否外食緣故,在台中讀書四年下來,我胖了二十多公斤。幾次寒暑假回台南反而體重直掉。人家說,是不是更喜歡山城飲食,不知我時刻所想的是小鎮的一碗魚湯,配一碗攪鹹的白飯,鮮甜淡遠。
尤其鍋燒意麵。
南部的鍋燒意麵幾乎都用大骨熬湯頭,就算是味精和湯粉,也都煮得剛剛好,配料很豐富,簡單點一碗就能得到大滿足。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樣料理,但大學以後嘗試很多家,有些店不但貴、配料不新鮮、連湯頭麵體也全然不對,更可怕者油油糊糊,我試了十幾家都不行。難道真是飲食習慣不同嗎?為什麼生意還可以這麼好?
有次吃到某間店,總算覺得對味,簡直要喜極而泣,我常常造訪,但店家生意冷清。有天闖入了本地客人,抱怨東西沒味道,佐料不夠鹹,要老闆娘拿香菇素蠔油來沾。我著實嚇了一跳。難怪大學一年級時,我擠上煎得乾癟的蛋餅的醬油膏,是烏黑死鹹的。習慣全不同啊。
老家社區的早餐店,是我人生第一碗的鍋燒意麵,湯頭和沙茶、配料都很好,奠定了我的原始參照,其麵有暖意,方為鍋燒意麵。
那晚很冷,某些工作還在習慣,因人事緣故,內心籠罩一層薄紗似的懷疑。我開發新店家,又再度失望。放下湯剩下過半的意麵,撞進夜風,想至少目前是自由的,可以微笑,接受相反的觀點,放下尖銳的刺。但緊繃的不安成為一種腥鹹的怒意或是類似的情緒,是涼的,像是湯汁。
天氣很冷,一股寒意像潮水般湧上心坎,在遠山的黑影下我數著公車來臨的時刻,很多人正在回家,有個頑劣惡徒,還在召喚鍋燒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