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則事件談起

台南市復興國中2年5班
◎李庭誼
細雨綿綿的陰雨天,是青蛙出沒的巔峰期。學校池塘邊的草地、步道上,到處可見一跳一跳的黑色小青蛙。也許是出自於國中生的心理,班上竟然有名男同學隨手抓了隻青蛙丟進教室內運轉中的立扇,當場被攪成肉醬向四面八方噴出去。
對於這樣殘忍自私的可惡行徑,完全不把小動物的生命當一回事,全班同學個個咬牙切齒、義憤填膺。自那天起,這個同學成了全班排擠的對象。每當課堂上分組時,他總是孤單一人,找不到組員,即使老師指定分組,被分配和他同組的同學,也總是表現出不願意的反應,甚至直接反對。在班上,從來沒有人刻意欺負他,但所有同學不想理他、與他接觸。漸漸的,他成了我們班的「邊緣人」,我也越來越少在他臉上捕捉到快樂的神情。
看著他日漸憂鬱與憔悴的神情,我心中的疑問越來越深:我們之間,究竟誰惡誰善?他輕易蹂躪小動物的生命,的確是罪大惡極,但一味地懲罰與報復加害者,就是「善」的表現嗎?我們後續的種種行為,不斷將他推入孤獨的深淵,或許也在無形之中,我們成了「惡」的代言人,而他則成為另一名被害者。
「善」與「惡」的界線,究竟在哪裡?也許我們捍衛著自以為是的善,在某些人眼中,是令人痛苦不堪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