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七股潟湖沙洲面積變少直接影響牡蠣養殖漁民生計,成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台南濱海地區環境變遷調適計畫IMPACT」團隊成員的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副教授張懿,將此議題導入碩士班氣候變遷與海洋環境保護課程,帶領學生探討牡蠣產業面臨的挑戰,並綜整各方建議,歸納採用單體牡蠣做為傳統蚵串養殖的改善策略,讓牡蠣開心住套房,並提升牡蠣產業競爭力。
單體牡蠣養殖是指牡蠣群體成長至可採收階段(約八公分),將每一個體單獨分離後,再以容器承裝後再行蓄養,使其生長空間不被侷限,提高牡蠣單一個體之生長速率,且單體牡蠣可提升售價,彌補產量減少的經濟損失。
張懿指出,傳統蚵串養殖必須同一季節全面採收,否則個體過大將自蚵串脫落而損失,然而集中採收卻容易造成供過於求而影響售價,因此,單體牡蠣養殖可讓漁民依照市場需求採收,而達到自我產銷調節,減少供銷失衡問題。再者,單體養殖讓牡蠣成長空間充足,相較傳統方式成長快速,因此可蓄養大體型個體牡蠣而提升牡蠣產業競爭力。
成大IMPACT計畫團隊從一0七年四月至今,於北門蘆竹溝與當地養殖漁民合作,在北門潟湖內實地操作單體牡蠣養殖。前期實驗結果確立單體牡蠣成長速率較傳統方式提高一成,若以市售生蠔價格計算,可提升百分之十四的經濟收益。研究團體兩年來持續與在地漁民合作,融合漁民作業需求與專家建議,將單體牡蠣養殖設施進行四次修改,不斷提升養殖籠具效益並確立最佳養殖策略。
張懿表示,在合作的過程中,研究團隊不僅與漁民建立互信互助合作關係,也達到促進傳統產業提升競爭力,展現大學對在地居民社會影響力,充分落實大學社會責任精神。未來研究團隊仍將持續與當地漁民進合作,希望有機會吸引更多青年投入牡蠣產業,讓大家在台南的土地上持續深耕、永續經營。
(記者施春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