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系統,又稱植物神經系統或內臟神經系統,與軀體神經系統共同組成脊椎動物的周圍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系統可分為:
‧交感神經系統:負責調動身體的資源來應對環境中的壓力。
‧副交感神經系統:於休眠時負責補充修復的功能。
‧腸神經系統:腸神經系統接受中樞調節較少,時常被歸類為一個獨立的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都有自主神經的成分。
自律神經的控制中心位於下視丘以及腦幹,透過脊髓下達至各器官。它也接受大腦皮質以及邊緣系統的調節。
訊息由中樞神經傳出後,透過兩個神經元(節前神經元與節後神經元)傳至目標器官。交感神經系統的神經節位於第一胸椎至第二腰椎間(T1-L2)較靠近脊椎處,離臟器較遠。而副交感神經系統透過第3、7、9、以及第10條腦神經與骨氐髓(S2,S3,S4)下達訊息,有較長的節前神經元,在較靠近臟器或分布於臟器內的神經節與較短的節後神經元形成突觸。
當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失調時,又會如何呢?
1.全身的症狀:倦怠感、疲勞感、發熱、肥胖、消瘦、手腳發冷等。
2.精神方面的症狀:不安、緊張、焦慮、喪失意識、失眠、記憶力減退等。
3.肌肉或神經方面的症狀:頭重、頭痛、肩膀痠痛、腰痛、手腳發麻等。
4.循環器官方面的症狀:心悸、呼吸困難、脈搏不規律、手腳發冷、高血壓、浮腫等。
5.呼吸器官方面的症狀:氣喘、咳嗽、打嗝等。
6.胃腸方面的症狀:食欲不振、腹痛、下痢、便秘、胃有重壓等(自律神經失調也易引起胃潰瘍)。
7.皮膚方面的症狀:多汗症、無汗症、特應性皮膚炎、圓形脫髮等。
8.泌尿、生殖器方面的症狀:尿頻、夜尿、陽萎、生理不順、更年期障礙等。
9.耳、鼻、口方面的症狀:目眩、耳鳴、神經性鼻炎、流鼻血、唾液分泌異常等。
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忙碌社會很多人的困擾,交感神經屬陽,副交感神經屬陰,交感神經過於亢奮則陽亢,相對副交感神經作用較低下屬陰虛,所以自律神經失調跟中醫的陰陽失調不謀而合,陰虛陽亢是最常見的表現。臨床上調節自律神經失調,中醫者重疏肝理氣,平肝潛陽,鎮肝息風,寧心安神,方以加味逍遙散,甘麥大棗湯,抑肝散、鎮肝息風湯加減天麻、鉤藤、生白芍、龍骨、牡蠣、石決明等,若有肝陽上亢引起頭痛,則可用天麻鉤藤飲。配合針灸,頭皮針可用百會透太陽,額中帶,額旁一、二、三帶;耳針可用調節自律神經平衡相關穴位,靈活運用。眼針可用八卦針調節;體針可用神門、合谷、曲池、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公孫、百會、風池等。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