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抬高基本工資,並非改善低薪萬靈丹

勞工團體高呼「共享經濟成長果實」、「協助青年脫貧」、「低薪是國恥」。(中央社,資料照)

受到通膨因素影響,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一至十一月受僱勞工經常性實質薪資年減百分之零點一一。另一方面,今年元旦起每月基本工資調高到兩萬六千四百元,這是蔡總統任內第七度調高每月基本工資,但是有媒體報導,蔡政府連續調高基本工資,不但沒有明顯帶動勞工薪資調漲,領取基本工資的人數反而越來越多。這兩個現象都顯示,蔡總統念茲在茲的「照顧弱勢」並未真正獲得落實。

從幾個數據和現象,都可以看到台灣的低薪問題並未改善,甚至所得分配差距還趨向嚴重。

首先,基尼係數越來越高,二0一五年為零點三三七,二0二一年已達零點三五三;去年疫情肆虐,基尼係數還可能再升。其次,若將綜合所得稅申報所得高低分成二十組,二0一五年最高百分之五組別的平均所得,是最低百分之五組別的一百倍,二0二0年已經躥高到一百四十九倍,甚至差距擴大的速度還越來越快。

再從主計總處公布的平均薪資觀察,二0一五年大約百分之六十五點八受薪階級的薪資低於平均薪資,二0二一年已上升到百分之六十八點三一。甚至,每月基本工資已從二0一七年的兩萬一千零九元,調高到二0二一年的兩萬四千元,但有媒體報導,二0一六年領取基本工資或低於基本工資的人數為近一百二十八萬人,二0二一年卻已上升到約一百六十六點五萬人。簡言之,整體薪資水準的確是提高了,但是跟不上中、前段班的人數也越來越多了。

何以諸多受薪階級會「望薪興嘆」?且看,二0一九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的比重一度上升到百分之四十六點三,但二0二一年急遽降低到百分之四十三點零三,創下有此統計以來的歷史新低;反觀「企業盈餘」占GDP的比重,二0一九年為百分之三十二點三三,二0二一年卻達百分之三十六點五三。由此可見,經濟成長果實並沒有適度分享給受薪階級。

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解釋去年稅收大幅超徵時指出,是因為經濟成長表現出色,二0二一年上市櫃公司的獲利比二0二0年大增七成;但是,蘇貞昌大概沒注意到,相對於經濟成長、上市櫃公司獲利表現出色,廣大受薪階級卻黯然失色!

再就提高基本工資而言,支持此一制度者認為可以提高弱勢勞工的薪資所得,改善生活品質,避免貧富差距擴大,而且對就業並無負面影響。但是,相對的,企業的僱用成本(除薪資外,還包括連帶的勞健保、勞退提撥等成本)也會提高;甚至,也有實證研究顯示,提供基本工資可能降低年輕族群、低層次技術勞工的就業機會,反而違背基本工資保護弱勢邊際勞工的美意。甚至,也有看法認為,調高基本工資會導致企業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學術探討正反俱陳,從近年台灣的實際狀況來看,固然弱勢勞工的薪資有所提升,但負面效應也同樣顯現:領取基本工資人數增加、所得分配差距擴大。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系教授李健鴻長期追蹤調查,低薪人口中,年輕族群比重持續在三成二至三成三,一直沒有下降。

解決低薪問題、改善貧富差距,基本工資固然重要,但產業發展、租稅社福、教育職訓等等政策也必須發揮功能,對於弱勢勞工,政府別拉了他一把、卻又絆了他一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