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頻吃羊肉爐薑母鴨 溫補反上火

中醫師唐佑任提醒,依體質食用養生藥膳,才能有效進補。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67歲吳阿姨連續多日與家人聚餐吃羊肉爐及薑母鴨,溫補產生煩悶、口乾、失眠的上火症狀。經中榮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唐佑任四診辯治,認定為是寒熱夾雜體質,經以中藥及穴位雙管齊下調理,再予飲食調整建議,吳阿姨不適症狀很快地消除了。

唐佑任表示,台灣人冬天常吃含人參、當歸、肉桂、熟地等藥材調製的四物雞湯、十全大補湯、當歸排骨湯,希望氣血雙補、驅風散寒,此種溫補藥膳適合體質偏寒涼者;但現代人營養過剩、運動不足、作息不正常,體質多偏濕熱,一味溫補易長痘或引發紅疹過敏。

若是寒熱或虛實夾雜體質,純粹溫補也易口乾舌燥、失眠多夢、心煩盜汗等上火症狀。因此寒冬進補必須先認識自己體質,再視季節氣候調整。

唐醫師說,中醫理論將藥膳區分溫補、平補與清補3類,市面薑母鴨、羊肉爐、大補湯多屬「溫補」,可促進血液循環、暖活身體,適合寒涼體質,平日民眾亦可善用丁香、紅參、天麻、五味子、何首烏、熟地黃、當歸、小茴香等藥材入菜溫補。

氣血充足健康體質,可採用性味平和、容易吸收的食材「平補」,例如秋天用百合、白木耳、茯苓、蓮子入菜,寒冬在菜餚中加入黃耆、大棗及枸杞燉補,達到補氣養血及禦寒。

易口乾上火燥熱體質,就更適合使用「清補」,例如石斛、沙參、玉竹、天門冬、女貞子、生地黃等寒涼退火、清熱解毒的藥膳入菜,進補不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