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針對學位論文抄襲爭議,監察院邀請兩名教授進行專題演講。學者認為,抄襲層出不窮是結構性及文化性問題,國家應負起重責大任;也建議建置一個創作的文化,推動一場持續的文化批判社會運動,才能根除抄襲的文化。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週邀請台大人類學系退休教授謝世忠、台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教授但昭偉,就論文抄襲事件進行專題演講,從哲學角度剖析問題、提出建言。
但昭偉以「學位論文的抄襲及論文抄襲之外」為題,認為學位論文抄襲的關鍵點在於指導教授,只要教授愛惜羽毛,堅持學術倫理,抄襲的可能性就很低。但抄襲事件層出不窮,是結構性及文化性使然。
他認為,論文口試委員的成員有待商榷。校外口試委員是論文品質的主要把關者,卻沒有發揮作用,論文口試彷彿是商場上的圍標或黑道的圍事。建議學習英國作法,指導教授不得擔任口試委員。
他說,在大學普及化之下,造成淺碟式的課堂學習;學校因為經費緊蹙,產生牟利式的經營;強調量化的KPI,滋生了假面式的績效;積點式的教師評鑑,讓教師致力於速食式的研究;廣設碩博士班,孕育出保育式的碩博士。我們的高等教育該何去何從,值得深省。
謝世忠認為,「模抄仿襲」是我國的文化根,抄與襲都含有利己與利他的功能,才會歷久不衰,全民一起默契式地支持。若不建置一個創作的文化,抄襲的陰影永遠存在我們的社會。
謝世忠表示,文化根很難用後天教育及法律根除,若要剷除欲一文化根,需要一場大型的持續的文化批判社會運動,才能成功擺脫抄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