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 大腸息肉冷切除更好

比熱切除減少出血併發症 躍登美醫學期刊 將改寫標準治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大腸息肉是腸癌警兆,預防腸癌需透過大腸鏡摘除。對此,台灣研究團隊發現,1公分以下的大腸息肉,冷切除比熱切除好,成果躍登美國內科醫學會官方期刊認可,未來可望被納入國際相關指引,改寫標準治療。

國科會推動「台灣特定疾病臨床試驗合作聯盟計畫」(TCTC),由台大醫院、台大新竹分院、輔大附醫院、三軍總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義大醫院等6家合作,自2018年開始鎖定大腸鏡切除息肉手術,進行本土4千多例臨床試驗,首次以術後出血作為主要療效指標,證實以大腸鏡切除息肉時,如以不通電方式切除(冷切除)1公分以下大腸息肉,可以顯著減少術後發生延遲性出血相關併發症的風險。

這項傑出研究成果不但於今年2月21日榮登美國內科醫學會官方期刊《內科學年刊》,並獲該學會在刊登當日隨即發布新聞稿介紹,受到國際高度矚目。

試驗計畫主持人、台大醫院內科部邱瀚模教授表示,傳統上以大腸鏡切除息肉,均以金屬線圈套住病灶後通電切除,被理所當然認為可以減少術後的出血併發症。然而,臨床上大腸鏡息肉切除術後的出血並不少見,甚至有病患因而必須輸血,以內視鏡、血管攝影栓塞甚至外科手術來止血。

因此,臨床醫學界一直苦思如何減少出血相關併發症,但過去比較熱切與冷切方式的相關臨床試驗,主要療效指標都是病灶切除完整度與施術時間等,一直沒有以出血為主要療效指標,且受試者人數足夠的大規模臨床試驗,來驗證冷切在降低術後出血的效益。

這次TACOS共納入4270名大腸息肉0.4到1公分的受試者,分2137組冷切、2133組熱切,結果發現,冷切後出血8名、熱切31名,嚴重出血方面,冷切1名、熱切8名,差距十分懸殊,同時冷切出血多半術後48小時內發生,但熱切術後9天仍有出血機率。

邱瀚模表示,這項研究並未排除服用抗血栓藥物與同時罹患超過1公分的大型息肉者,因此受試者族群極具代表性,研究結果的外推性極高。可提升大腸鏡檢查與息肉切除的安全性,盼提升民眾篩檢意願,降低大腸癌發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