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老人的抉擇——看《七五計劃》

■王岫

日本是長壽國家,最近統計,百歲人瑞以上老人已有八、九萬人以上。但是日本也是社會老化最明顯的國家,老人問題被頻頻被當成問題炒作。

三十多前,看過一部1983年拍的「楢山節考」的日本電影,描述日本古代信州地區山村,因貧困,村裡的習俗是老人如活到70歲,便會被兒子背上楢山,在山裡自生自滅,以減少家中糧食的支出。

當年台灣少子化問題還不嚴重,我們這些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年輕人,還被政府大力宣傳要「兩個孩子恰恰好」,生第三個孩子,還不給生育補助費呢!民國六、七0年代,蓋的三房兩廳的四、五層樓公寓,目前成為都市老屋問題的,就是當時政府政策造成的。故當年看「楢山節考」,頗為震撼,怎能如此對待老人呢?

沒想到,當我們這輩人都成六、七十歲老人了,少子化問題卻變得嚴重了,我們這些老人,又成為國家、社會福利的負擔了,你不說,也會覺得年輕人可能以銳利、不悅的眼光,看待我們這些老人可能會啃蝕他們未來的年金似的。

日本現在當然老人問題更嚴重了,許多山村小町,因年輕人移出,在地老人仙逝後,沒人繼住房子而成為無人聚落的很多,行政地名因而消失。都會老人問題更多,因少子化,年金趕不上通膨,淪為孤單無助又無生活困難的「下流老人」者不少。

最近又有一部《七五計劃》的老人電影,雖然是虛構的情節,看得卻也觸目驚心。情節就設在不久的未來,日本政府不堪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不得不在國會通過所謂「七五計劃」的制度,也就是說鼓勵75歲以上老人,可志願選擇安樂死。執行這項計劃還有一條龍服務,從身前的心理輔導、財務規劃、死後安葬(以樹葬、海葬等環保方式為主)都有妥善的安排;生前幾天,還會發十萬日圓給志願者做最後的自由使用。

如果有看日本緯來電視台「山上有房好吃驚」節目的觀眾,都會發現,日本深山還有許多數十、近百年的老房子,住的都是種菜、種田,生活能自給自足的七、八、九十歲老人,這些人都超過75歲了,身體康健,手腳靈活,幹嘛鼓勵人家安樂死?但都會可不一樣,許多老人還在為生活奮鬥。我熟悉的老牌女演員倍賞千惠子,在片中便飾演無子女、無配偶的獨居78歲老婦人阿道,她本在一家旅館打工,卻因工作伙伴因體力不支昏倒,遭人投訴旅館用老人工,而不得不全部被資遣。

失業的阿道,無法全靠老人年金過活,因為她還得付房租。她也不想投靠有房子,子女卻不住在一起,同樣也被旅館資遣的工作老朋友。因此,她還得繼續找工作。可老人能得到甚麼工作呢?到處碰壁吧了!最讓人心酸的鏡頭,是有次她好不容易找到夜間指揮交通的臨時工,她穿著雨衣,在昏暗、微雨的道路上,揮著交通棒的一景;最終,她疲累地在旁邊石柱坐下的那一景……

阿道本來也沒想要參加「七五計劃」的;她是老些了,可是像旅館的清潔、整理工作還是做得來的;可是社會各行業都拒絕她了。壓倒她自力求生信念的最後一根稻草,則是她那旅館工作的老朋友,竟然孤獨地死在房子裡,數天無人問聞,直到她打電話多次沒人接聽,前往探視,才發現老朋友伏臥在茶几上,不知已多久無生命氣息了。

阿道震撼之餘,只好走向政府的「七五計劃」辦公室。電影開始介紹了「七五計劃」的細節,辦公人員的工作倫理……等等。不得與參加計劃的老人私下見面,以免對老人產生同情;也不能參與有親戚關係的老人之諮詢和接待工作,以免公、私情感放不下……等等都是規定之一;偏偏電影裡的兩位工作人員都碰上了,於是有許多波折的故事產生,包括阿道在內。但故事都環繞著現在都會老人的孤獨、不安和無助。不斷宣傳社會的老化,和對國家的負擔,無形中,其實對不得不面對老境的老人,造成心裡的壓力有多大呀!片中,還號稱「七五計劃」成效頗著,政府更打算超前部署,推出「六五計劃」呢!

看完電影,其實我覺得不須定下七五或六五之數字的,有些老人,身體健康,到八、九十歲,還能行動自如,自力維生或幫忙照顧孫子、曾孫的;家有一老,如得一寶,何必以老人負擔的眼光看待他們?但有些人,如五十多歲起即癌、病纏身,或中風多年,茍延病體多年,欲求一死而無門,台灣卻無安樂死的法規,如傅達仁先生,還得遠赴異國才能求得一死,也何必呢?不如效法這部「七五計劃」的構想,讓老人有條尊嚴死去的路可行。

最重要的當然是尊重老人的抉擇權,生死力量,都能操之在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