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出遊 醫籲提防東南亞傳染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疫情解封後,國人出現報復性出遊現象,其中尤以價格較親民的東南亞旅遊景點居多,醫師提醒,近期東南亞國家的傳染病風險增,建議民眾出遊務必做好防蚊防猴痘,且嚴防腸胃道疾病上身。

睽違3年的泰國潑水節將在13日登場,吸引大批旅客湧入泰國及東南亞旅遊,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執行長、台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彭仁奎強調,近期東南亞地區的傳染病風險,主要有病媒蚊傳播的登革熱與屈公病及茲卡病毒感染症等等,及透過腸胃道傳播的A型肝炎,還有親密接觸傳播的猴痘等3大類。

對於病媒蚊傳染病的防範,彭仁奎表示,務必注意防蚊,除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包鞋及長襪,儘量減少裸露部位外,也要正確選用含有敵避(DEET)、派卡瑞丁成分的防蚊藥劑。

彭仁奎指出,敵避是目前比較廣泛使用的防蚊成分,但建議2個月以下嬰兒不宜使用,成人使用濃度可以用到20%~50%,幼兒可以使用濃度10%~20%;派卡瑞丁對於皮膚刺激性較低,但環保署規定2歲以下不宜使用。兩者防護力最長均可達12小時。未達使用防蚊液的年齡,可強化衣服、蚊帳等物理性防護。至於一般精油類的防蚊液,則多僅有驅蚊效果,防蚊保護力有限。

其次是A肝及其他腸胃道傳染疾病,國內近年A肝發生率已大幅下降,30歲以下民眾大部分沒有抗體,因此前往衛生條件較不佳的地區時,應留意飲水食物及環境衛生,避免生飲、生食,尤其生蠔或水產貝類,應徹底煮熟再食用,並常以肥皂或乾洗手液洗手。

至於猴痘近日在泰國也出現案例,彭仁奎指出,目前國際疫情以密切接觸人際傳播為主,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的高風險場域,旅遊期間也應避免接觸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