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被瘟疫擊潰的王朝

■徐望雲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到迄今已過三年了,感覺上,這是全世界一起參與的一場大戰,真正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敵人是肉眼看不見的病毒。

如果戰敗,人類滅亡,戰勝,人類活下來。

病毒之所以可怕,是它看不見。也因為它看不見,你無法以洋槍大炮轟擊它們,只能期待它們在不斷的變異中,有如內訌般,讓毒性變得更弱。

我們不知病毒會不會更強,讓人類無處可逃;但回顧中國歷史,我驚訝地發現,有幾個朝代,竟是被病毒給滅亡的, 或者說,一個朝代在落入井底之後,病毒總會適時趕來往井裡扔石頭。

 

清朝:鼠疫幫了革命軍

 

從最近的清朝開始吧。

沒錯,清朝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被推翻的,但是,發生在前一年(1910)的一場鼠疫,讓清朝元氣大傷,如同給革命人士遞刀子,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但禍首不是卡繆小說〈瘟疫〉裡的家鼠,而是(患有鼠疫的)土撥鼠。

最早是1910年(宣統二年)夏天,西伯利亞出現由土撥鼠引發的鼠疫,而此時有華工前往西伯利亞捕殺土撥鼠製作皮毛,於是,鼠疫就傳染開來了。

到了11月9日,這波疫情就在東北的哈爾濱爆發,短短時間,就出現了成千上萬人感染。據統計資料,大概每天平均死亡50餘人,最多一天死亡183人。

在確認疫病來自鼠疫桿菌之後,當時有不少醫生給哈爾濱的地方官提出建議,希望採取封城措施,停止鐵路運輸,防止那些疫區的民工把病毒帶出去。

可是當時的清政府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沒能做好各種防疫的準備,結果很短時間內,整個疫情從哈爾濱擴大到大東北。

短短的六個月,死了六萬多人,對清朝是個很大的打擊,畢竟東北可是滿清的老家,這場瘟疫不管在象徵意義上或者實質意義上,對搖搖欲墜的清王朝打擊力度並不輸給由孫中山領導的武裝革命。

 

明朝,太監持戈守京城

 

表面上,明朝的確是亡於李自成與他的農民軍,但實際上,如果沒有那場瘟疫,李自成要消滅明朝恐怕沒有那麼容易。

這場瘟疫是道道地地的鼠疫,發生時間可以推溯自崇禎六年(1633),發源於山西,根據雍正《澤州府志》卷五七記載,澤州府 (今天山西晉城)「崇禎六年,高平、陽城、沁水夏大疫」。

很多農民為了要逃避鼠疫,紛紛逃往其他地方,這一來,身上還帶著病毒的老百姓,渡過黃河,往西感染到陜西,往東則迅速波及華北。8年後,即崇禎十四年(1641),疫情傳播到了河北及北京,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年),這波疫情造成北京城內多達20餘萬人死亡。

駱養性在天津督理軍務時曾提到,「昨年(即崇禎十六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也有文獻記載,「沿街小戶,收掩十之五六,街坊間的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二十餘萬也。」

這兩段即使看不懂,並不妨礙我們感受那年代北京街頭鬼影幢幢的恐怖。

第二年,崇禎十七年(1644),也就是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進入北京那年的情況更慘,抱陽生《甲申朝事小計》卷六提到:「大疫,人鬼錯雜……每夜則痛哭咆哮,聞有聲而逐有影。」(按,崇禎十七年,是甲申年。)

那時北京本來有十萬守軍,李自成於三月打進來時,駐守京城的明朝軍隊總人數由於疫情而折損了一大半僅剩了五萬人,而且多是老弱殘兵和太監,要嘛就是精神崩潰的。

李自成攻入城下時,當時的將官千拜託萬拜託求爺爺告奶奶,希望找到像樣的人來幫忙守城,可是實在找不到幾個人了,所以才會出現宮中太監和老人宮女扛槍執刀登上城樓去守城的卡通畫面。

沒多久,崇禎帝朱由檢就在煤山上吊了。

客觀上講,是鼠疫幫助李自成打入北京,最後鬧到崇禎皇帝自縊。而李自成進了北京後也覺得怪怪的,北京怎麼大街上都沒什麼人,到了晚上的時候,更是一個人影也沒,倒是不少鬼影出來遛狗。

史書上提到李自成是崇禎死後不久,在跟吳三桂與多爾袞的聯軍打戰的時候敗逃。

但其實,真正造成李自成敗逃的原因,就是因為沒多久他發現部隊中已有人感染了鼠疫,而且已經病死了一部分人了,戰力大損;對李自成來講,輸給吳三桂也不是壞事,因為他離開了北京之後,至少還保住了自己的小命,讓他多活了一年,直到1645年流竄到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當地百姓圍殺。

 

南宋,瘟疫搞掉首都

 

再往前看,南宋。

歷史上說,南宋是於1279年厓山海戰後,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昺投海自殺而Game Over`。但事實上,早在三年前,1276年,蒙古兵打下了當時南宋的首都臨安(今天的杭州),把宋恭宗(趙顯)和楊太后擄走之後,整個宋朝就只剩下骨架了。

接下來10歲的端宗被推出來象徵性地撐了兩年(最後因溺水受驚而死),和趙昺(沒有廟號諡號,但後來的韓林兒尊其為宋懷宗)的一年,南宋基本上已不像個國家。

決定性戰役其實是從1275年開始的,當時蒙古軍分兩股兵力,準備南下滅南宋,主力的一股是在西邊,計劃佔領長江上游的釣魚城(約在今天的重慶市合川)。

至於東邊打臨安這一支,是由蒙古右丞相伯顏所率領,其實不算是主力軍,南下先打常州,再打臨安。

蒙古本來的戰略,是想先吃掉長江上游的釣魚城,就能順江而下,給臨安壓力,可以幫助伯顏軍隊,很快拿下臨安。因為他們認為,首都臨安兵力強,沒有把握很快拿下,只要能撐住,等拿下釣魚城,兩軍會合就能搞掉南宋。

但是發展滿奇怪的,因為釣魚城易守難攻,導致長江上游蒙古的主力軍,一直吃龞(直到三年後的1278年才拿下);反而是在東邊伯顏的軍隊,先挫後順,也就是進常州的時候,先吃了敗仗(正如蒙古軍想的,近首都的南宋軍隊很強),但伯顏將水陸兩軍稍作「整頓」一下,就打贏了,然後直下臨安,擄走了宋恭宗。

有點奇怪,你怎麼整頓的?又靠什麼贏的?

很簡單,1275年(德佑元年)發生了一件事──常州大瘟疫。

那年六月,常州與它周邊的三四個城市發生了瘟疫,《宋史‧五行志》提到當時的情況是,「民患疫而死者不可勝計」。導致南宋軍隊實力削弱,城內居民四處逃竄。常州等城被元軍順利佔領。

打下了麻煩的常州,第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就順利包圍了臨安府,失去了「衛星城市」常州的護衛,勢單力薄的臨安很快被伯顏軍隊趁虛而入。

二月初五,宋恭宗率百官於臨安投降。

當年常州的瘟疫是哪一種,我手邊沒有資料,我猜有可能是暑熱引起,不過,有一種說法是蒙古曾將城外病歿的死屍(用投石機)拋進城內,導致屍毒播散。1276年臨安被破之後不久,也發生瘟疫,因此合理懷疑主要是暑熱疫病,伯顏再用「投屍毒」的方式取勝。

但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南宋的滅亡,其實與瘟疫有很大關係。如果不是疫病,氣數已盡的南宋應該還是可以苟延殘喘個幾年。

 

東漢,瘟疫割裂成三國

 

再來是大家都熟知的三國。不過,瘟疫在這裡扮演的角色有點特別。

我們都知道三國主要是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形成。

戰前的東漢雖已被曹操掌控,但有孫(權)劉(備)在,曹操不敢造次。如果曹操打贏孫劉聯軍,就不可能會有東吳蜀漢,東漢至少還能在曹操的主政下握有天下。當然也有可能是曹操提早幹掉漢獻帝,建立一個叫魏朝的朝代。

曹軍輸了之後,更加速三國鼎立的形勢,也讓曹操繼續「控制」早已名存實亡的東漢,直到兒子曹丕建立魏國。

回到正題:赤壁之戰,曹軍為什麼會輸?

《三國志》提到,建安十三年,曹軍在進到赤壁之前,內部發生了一場大的瘟疫,有人說是水土不服,或可能是屍毒,也有可能是鼠疫,書上沒說,我也不敢下定論。

但這場瘟疫造成的效應,就是曹軍在水戰時,就被孫劉聯軍一下給打敗了。打敗之後就往北逃,孫劉聯軍又跟著在赤壁以北的陸地上,跟曹軍正面對決,又打了幾次勝仗,最後曹操灰頭土臉的跑回許昌。

也就是說,赤壁之戰,曹軍病死的可能比戰死的還多。

所以,如果沒有這場瘟疫,長於陸戰且兵多將廣的曹軍在水戰中雖然不一定打得過孫劉聯軍,但如果回到陸地上,與孫劉聯軍硬碰硬,基本上孫劉的贏面不大,那時,赤壁之戰的故事勢必要改寫。

所以說東漢最終分裂成三國,其實就是一場瘟疫之後,而有了決定性的改變。

 

這是最壞時代,這是最好時代

 

回顧東漢、南宋、明、清,這些朝代的尾端都有一場瘟疫,雖然我們不能說這些瘟疫就是決定朝代覆滅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在戰爭人禍不斷的朝代末年,只要一場瘟疫就可以形成致命一擊,把這個朝代徹底打趴。

狄更斯《雙城記》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強調的是後面的「最壞時代」。我想將之倒裝,「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著重在後面。

病毒雖讓這個時代變「壞」;但我們能掌握的是政治局勢和人情世故,盼望這個時代的人們都能放下偏見,拒絕戰爭,一門心思對抗疫情──我們共同的敵人。

當疫情真正結束,最終我們都能發現,這個時代其實並不壞,因為抗疫,人類真的可以捐棄一切成見,齊心協力迎向真正的和解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