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連兩年將台海列為全球最可能爆發戰爭的熱點之一,蔡英文政府卻未試圖改善兩岸互信或為台海緊張對峙降溫,除了每年提高國防經費,去年底還被美國施壓延長義務役役期為一年,甚至傳出警察及海巡署都要被當成「第二陸軍」及「第二海軍」備用,使得國人無不擔憂,台海是否真的瀕臨戰爭邊緣?
共軍機艦擾台早已常態化,正當蔡政府是否有能力紓緩兩岸緊張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之際,多達二十五家美國軍火商五月初聯袂訪台,其目的不言自明,因為在他們眼中,台海面臨軍事衝突的高風險代表著龐大商機。可悲的是,國人關心的是國家安危,但總統府副秘書長黃重諺竟關切國內軍工產業股價,整個執政黨有如「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再世。見識到蔡政府高官對國安問題的輕慢姿態,民眾只能徒呼負負!
面對這麼多美國軍火商同時訪台,蔡政府趕忙劃清界線,先說蔡總統不會與他們碰面,接著又說這些軍火商來台是為了尋找能合作的本地廠商,不是為了賣軍火,對我國軍工產業將是一大助益。不過,這些辯詞真能讓國人信服嗎?還是蔡政府擔心戰爭陰霾籠罩台灣不利於民進黨選情,所以刻意與美國軍火商保持距離?
台灣是向美國採購軍火的前十大,因此台灣對這些軍火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現在蔡政府不追究軍售案遭嚴重延宕的美方責任,卻還想著和美國軍火商合作,豈不是本末倒置?而且,別忘了,我國過去曾研發成功的IDF自製戰機及飛彈,都曾遭遇美方阻撓、甚至打壓而中斷,導致人才流失。倘若讓美國過度介入我國的建軍備戰,難保不會重蹈覆轍。
誠如前海軍中將蘭寧利的分析,以台灣相對小的市場來看,台灣生產軍工產品並未有商業效益,因此美方或許會將無涉高科技的武器轉單在台灣生產,以解目前供應不足的問題,但我方「不要奢望將來可以擴大生產外銷,更別奢想其他高性能遠程打擊性武器的技轉,那是異想天開」。他還重批蔡政府國安團隊,只知附和美方政府、甚至軍工產業來制定國安策略,反而破壞行之有年的國安部署。
蔡政府大肆宣傳「備戰才能避戰」,卻不敢向國人說出備戰應付出多少代價的實話,反而陷入「尾巴搖狗」的尷尬。美國可能讓台灣生產軍工產品,看似可讓台灣軍工產業獲利,但蔡政府還是持續向美國大量軍購,台灣是否能承受兩岸軍備競賽的無底洞?蔡政府有責任向國人說清楚。
美國駐北京大使伯恩斯近日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表示美國是依據《台灣關係法》協助台灣自我防衛,除了持續對台軍售,也拒絕接受中共保留武力解決兩岸歧見的主張,強調美國隨時準備好與中共對話,也鼓勵兩岸恢復對話以降低衝突風險。很顯然,美方雖重視台灣自我防衛能力,但反對台海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也不樂見兩岸爆發衝突,以免波及區域及全球和平穩定。
國人當然肯定並支持政府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也歡迎美國協助國軍建軍備戰,不過更期望執政的民進黨能嚴肅面對台海風險威脅國家安全的問題,應盡全力改善兩岸關係,為台海緊張情勢降溫。然而,看到蔡政府吹噓台美關係如何緊密友好,卻將日益惡化的兩岸對抗當成攫取選票的籌碼,兩岸恐將永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