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前央行副總裁陳南光八日指出,台灣透過強力干預手段度過多次金融風暴,但若央行將因應金融危機的工具常態化,恐造成市場機制扭曲,呼籲應開放匯率干預歷史資料,讓外界得以檢驗政策措施引起的效應與代價。
陳南光出席連震東先生紀念講座演講,這是他三月卸任央行副總裁之後,首次的公開演講活動,以「中央銀行與金融穩定」為題,梳理各國央行的獨特地位,以及其在金融危機處理與防範的作為。
國內部分,他以前央行總裁彭淮南帶領台灣安然度過多次金融風暴為例,進行相關分析。陳南光表示,一九九七年七月爆發亞洲金融危機,避險基金等國際資金攻擊亞洲貨幣,當時海外投機客向外匯指定銀行買入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當這些銀行承作部位已達其外匯部會三分之一上限時,於是尋找國內特定法人與其對作NDF,以規避額度限制。
因此,一九九八年五月,央行禁止國內法人在國內銀行承作NDF交易;外匯指定銀行辦理新台幣NDF交易,承作對象僅限國內指定銀行及指定銀行本身的海外分行或總行。
陳南光認為,NDF交易禁令延續甚久,部分禁令持續至今,形同把因應金融危機的工具常態化,勢必造成市場機制扭曲。
另方面,台灣在二00一年七月設置金融重建基金,以挹注國庫資金方式,填補問題金融機構財務缺口,至二0一二年底,共處理六十五家經營不善金融機構,基金賠付金額為二千零七十七億元,加計中央存保公司分攤八百零九億元,總計賠付二千八百八十六億元,絕大部分由全體納稅人買單。
陳南光指出,其他國家設置基金未有向台灣的金融重建基金長達十一年,這也是把因應金融危機的工具常態化的例子。他認為,政府應開放匯率干預歷史資料,讓外界得以檢驗與評估這些政策措施引起的後續效應與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