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書明
近年來流行一種說法:文人相輕是普遍規律,而文人相親,只有在文代會賀詞裡才能找到。針對這些奇談怪論,筆者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書法家顏真卿與詩人元結肝膽相照的純真友誼,他們倆這連袂合璧的交往,不僅有史書記載,而且有文物古跡作鑒證。
孔聖人早就說過:「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平定「安史之亂」這天崩地裂的大動盪裡,顏真卿不僅因功勳卓著被封為「魯郡開國公」,為世人稱為「顏魯公」,還結識了投筆加入平叛的大詩人元結。共同平叛的戎馬生涯,使這兩位赤膽忠心的行為藝術大師,經常在一塊兒切磋詩文,交情十分篤厚。唐代宗上元二年(西元761年),在舉國慶賀平定「安史之亂」的歡騰聲中,元結揮筆寫下了流芳千古的《大唐中興頌》,讚頌維護國家統一的輝煌勝利,是「功勞位尊,忠烈名存,澤流子孫……」受到顏魯公的誇獎讚賞,由於功成身退的元結,當時就住在層巒疊嶂、石壁嶙峋的浯溪旁,《中興頌》由顏魯公揮動如椽大筆親書後,刻在浯溪畔最大的石壁上。這文辭古雅、書法奇偉的「摩崖刻石」,至今依然屹立在湖南祁陽縣「浯溪風景區」裡,為顏真卿與元結的純真友誼,留下了鮮活的歷史見證。
中國有句古話,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只有志同道合、心心相印,文友們才能生死不渝、友誼長存。顏真卿是字如其人,剛正端莊有氣節,大詩人元結則是情真性耿,語率言直,只要一掀開他那名篇《賊退示官吏》,詩人為民眾鼓與呼那浩然正氣,便迎眸躍然紙上。唐代宗廣德元年(西元763年),西原蠻族起兵叛亂,率兵侵擾湖南道州一帶,為了穩定唐朝南部邊疆,元結奉命出任道州刺史。上任途中,元結就聽說西原蠻兵,見道州餓殍載道,十室九空,前些時多次入侵,全都繞過道州,去別處劫掠,可元結上任不久,朝廷卻接連派使官前來催賦要稅,元結心如刀絞,揮筆寫下《賊退示官吏》,詩中驚呼「城小賊不屠,人貧尚可憐……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可謂針砭時弊,正氣凜然。唐代宗見元結犯顏直諫,鐵骨錚錚,只得免了道州當年的賦稅,元結在道州廣施恩德,獎勵耕織,操練兵馬,西原蠻賊望而生畏,不敢來犯。
元結因治理道州有方,被遷升為容州(今廣西容縣)都督兼禦史中丞、本管經略史。元結在容州積極推行民族和睦團結政策,親自乘單車去山洞裡,對叛唐割據的蠻王及洞主們撫慰勸喻,很快就恢復了嶺南八州的秩序……唐代宗大曆七年(西元772年),元結因母喪回家守孝三載後,奉詔來到京都長安,聽候朝廷委派,可歎由於連年征戰,積勞過度,元結在長安身染重病,病故於永崇坊寓館。噩耗傳出,朝野震悼,大書法家顏真卿及元結生前好友、故將,紛紛趕來奔喪,顏真卿等依照元結的臨終遺願,親扶靈柩,含淚將故友送到魯山青嶺泉坡安葬。
從小住在魯山城南商餘山的元結,為何臨終歸葬於縣城東北的青嶺泉坡呢?只要展開嘉靖三十一年編纂的《魯山縣誌》,飄蕩在歸葬插曲上的疑團,傾刻就煙消雲散。據明‧嘉靖《魯山縣誌》記載:「泉陂,在縣北青條嶺東畔。其泉澄深莫測,甘冽可飲。下灌稻菜等類。唐元次山嘗樂此泉,後卜宅兆於此。」青條嶺坐落在縣城東北三十裡處,滿坡草木蔥鬱,翠色欲滴,元結當年曾經遊樂過的靈泉,至今依然像明鏡似地鑲嵌在「泉上村」西邊的山坡上,泉上村群眾敬畏古泉這靈秀之氣,今年開春以來,不僅將靈泉西邊垂佑保護此泉的龍王廟重新修葺,還特意在靈泉上方,蓋起了古色古香的「靈泉亭」。
元結墓就坐落在靈泉北邊的山坡上,方圓盡是蒼松翠柏。順著古墓往西北眺望,沿著青條嶺飄然往上的山路,可能就是古代連結宛、洛的官道,元結的靈車,當年伴著淒風淚雨,就從這條路上駛來。申文道曾在《金石錄》裡,將顏真卿跟元結當年那生死之交,描述得淋漓盡致:「顏魯公,博學,嚴行,善書,苟非其人,求隻字不得……次山歿,顏魯公臨其穴,泣如雨,為之詳其生平,且慮久而湮也,遂覓堅石大書深刻,期垂久遠。」當年,顏魯公親手為好友元結撰書的墓碑,原先就豎立在這古墓前頭,後人怕書聖跟詩聖這純真友誼的見證,毀於烈日暴雨、霹雷閃電中,已于明朝中葉移入黌學文廟內,築亭保護。
魯山一高坐落在縣城文廟院內,順著大門往北走五十米,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顏碑亭。這青磚塔頂的古式小亭,門口朝西,另外三面牆上開有圓窗,小門兩側牆上各鑲一塊精巧玲瓏的石刻。右側乃明·萬曆四十二年撰刻的「創建顏碑亭記」,左側是清·康熙四十六年書丹的「重修顏碑亭記」,顏碑亭在文廟「大成殿」、「崇聖祠」、孔子塑像的映襯下,愈發顯得底蘊渾厚、古色古香。
走進一丈見方的碑亭斗室內,拍案叫絕的驚羨感陡然從心中泛起。元次山這墓碑早在青嶺泉坡上,就已經飽受過風刀霜劍磨礪,在元代那血流漂杵的大動盪裡,它又為亂兵破壞過,如今像被砍傷的勇士一樣左下角有點殘缺,可通體看來,這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碑碣,依然像詩聖書聖那甯折不彎的傲骨一樣細密堅實。這高190釐米、寬96釐米、厚29釐米、四面刻書的《元次山墓碑》,不僅記述了元結至德至才至美的傳奇人生,顏真卿這光耀千古的書法,橫劃像長天列陣的排雲,豎劃像千載傲霜的古藤,點如危崖墜石,戈似勁松倒掛,更是書聖神完氣足、爐火純青年代留下來的稀世珍品。
大家都知道,中國書法是通過富有生命動感的線條、結構、章法,表現藝術家對宇宙及人生理解,倘若拋卻社稷蒼生,只求趨炎媚俗,顏體這剛正端莊的筋骨,又從何而來?如果沒有顏真卿跟元結這幽冥難隔的純真友誼,顏碑這楷書又怎麼會氣勢開張、神韻自如呢?更何況顏碑上這楷書,書雖停而淳涵深厚的意韻未盡。據史書記載:唐德宗建中四年(西元783年),李希烈擁兵叛亂,前鋒逼近東都洛陽,長安人心惶惶,陰險毒辣的奸相盧杞,當即向德宗稟奏:「顏魯公四朝元老,德高望重,萬歲若派他前去勸喻,不勞師旅,叛賊定然威服。」顏真卿明知這是佞臣借刀殺人之計,可為了大唐江山一統、黎民不受塗炭,顏真卿甘願捨生忘死、深入賊穴……顏魯公在賊巢內,剛正同日月爭輝,節義與霜雪比烈,直到第二年八月,顏魯公最終用自己年過古稀的蒼老身軀,在刑場裡留下顏體最悲壯、最剛烈的一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儘管世代不停地變幻著欣賞色彩,可先知先覺的知識精英,始終把顏真卿、元結看成彪炳萬古的精神火炬,當作反思自身價值趨向的一面銅鏡。因為中華民族自古就崇尚那些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人,謳歌那些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前僕後繼、不屈不撓的義烈英俠,只有他們才是華夏民族的脊樑。一瓣心香,無限懷念,它日有幸,再來顏碑亭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