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週週攀百岳 體力突變差竟是力弱症上身   

476
醫師指出,肌力訓練是可預防力弱症的方式之一。(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4歲女性,週週爬百岳,但有段時間開始發現自己竟每走10分鐘的登山步道便需休息一次,原以為只是年紀漸長,體力大不如前,就醫診察後才知道是「力弱症」作祟!醫師指出,若有步態6公尺步行速度低於1.0公尺/秒等情形,就要留意微力弱症前兆,透過早期發現,能更有效評估預防進一步引發肌少症風險。

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與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共推「科技導入及人工智慧應用於國人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透過健康促進協助長者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有效預防慢性病。

總計畫主持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邱弘毅表示,力弱症是指肌肉量正常,但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降低。根據台灣流行病學學會提出「肌少三部曲」,即「力弱-肌少-失能」。

研究顯示,平均每年會有62%老年人會從肌肉健全狀態進展為力弱症,而在力弱症病程中若沒有及時發現並治療,將導致骨骼肌重下降、功能流失,下一階段則進入肌少症。經由力弱症發展至肌少症患者約有10%。

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副教授林立峯。(記者陳柏翰攝)

台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副教授林立峯指出,由於肌少症難逆轉,近幾年力弱症在臨床上漸被提高關注,建議應早期評估力弱症、延續肌肉能量。此計畫透過AI介入、進行肌力訓練,每日運動,有助降低發展至肌少症風險。

林立峯說明,肌少症的成因很多,包含老化、賀爾蒙變化、發炎反應、活動不足等;力弱症則是指針對肌肉量正常、非由神經系統或疾病引起,但隨著年紀增長造成力量不足的情況。

早期評估力弱症,能預防後續的肌少與失能,林立峯表示,根據AWGS重新修訂的診斷標準,當手握力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或步態6公尺步行速度低於1.0公尺/秒,可能為力弱症。而關於該如何判定為肌少症還是力弱症,需看肌肉量數值定義,當男性小於7kg/m2,女性小於5.7kg/m2,則為肌少症。

邱弘毅呼籲,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問題不能忽視,尤其力弱症與年齡老化高度相關,55歲以上的成年人為高風險族群,若不注意將導致長者日常生活功能惡化,甚至失能與增加死亡風險。除了日常營養補充,透過正確的運動指引協助預防力弱症,以期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率,促進國人健康,同時減少社會醫療資源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