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旅行者腹瀉 緩解用藥3選擇

275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新冠疫情解封,民眾紛紛出國旅遊,「旅行者腹瀉」是一種腸胃道感染疾病,是旅途中常見、可預期會面臨到的問題。台南市立醫院藥劑科說,對於腹瀉的緩解除了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外,在用藥治療上有鉍鹽、抗腸蠕動劑及抗生素等3大類藥品,依個人需求作選擇。

南市醫藥師林怡儂指出,「旅行者腹瀉」可能由多種腸道病原體引發,其中細菌性感染占80-90%,最常見為腸產毒素大腸桿菌,其次是空腸曲狀桿菌、志賀氏菌屬和沙門氏菌屬;病毒性感染則占5-15%,以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和星狀病毒最常見。

旅行者腹瀉定義為24小時內水瀉3-4次,且至少有一個以下的胃腸症狀,如:惡心、嘔吐、腹痛、發燒、血便,通常發生在抵達後4-14天,症狀持續1-5天。

緩解腹瀉用藥有以下選擇:

1、鉍鹽:Bismuth具有抗分泌、抗發炎及殺菌的效果,此藥副作用可能有舌頭和糞便暫時性但無害的變黑。

2、抗腸蠕動劑:Loperamide可抑制腸蠕動和延長糞便通過的時間,縮減糞便體積與增加黏度,減少排便次數。副作用可能有眩暈、腹痛、噁心與便祕。 然而患有痢疾或有血便、高燒症狀的旅人應避免使用此類製劑。

3、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可有效縮短約一天的腹瀉持續時間,但仍有其潛在缺點,除了副作用,尚有產生抗藥性的考量,所以較推薦使用於中度或重度腹瀉的旅人。傳統第一線抗生素為Fluoroquinolones類抗生素,常見有Ciprofloxacin與Levofloxacin,考量有越來越多Fluoroquinolones的抗藥菌株產生,Azithromycin不失為一潛力替代用藥。

單次高劑量投予抗生素的治療方式或許對旅人較方便,但相對的副作用惡心發生率會增加。若使用抗生素後仍嚴重腹瀉甚至合併出血與發燒,應儘早在當地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