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台銘邀約侯友宜及柯文哲共商下架民進黨之後,柯文哲也表示「什麼事都有可能」,這表示彼此都已深切體認,非綠陣營若無法整合,就形同保送賴清德當選的殘酷現實。然而,徒有整合意願不足成事,如何儘速達成共識,共推一個最有勝算的人,才是整合的成敗關鍵。
郭台銘上週向侯友宜、柯文哲喊話,表示為了下架民進黨,邀兩人喝咖啡,在主流民意大聯盟的框架下,好好談談彼此合作。侯友宜在第一時間回應,表示自己曾三次登門拜訪郭卻不得其門而入,禮貌上自己應該展現更大誠意,再次登門拜訪;柯文哲則拋出「願以開放的態度與各黨領袖對話,建立新共識」。朱立倫則強調,很樂意跟柯文哲坐下來好好討論各項議題。這些發展顯現郭、柯、侯、朱都有意願談合作。
為什麼?答案很簡單。今年四月以來,在三人參選的情況下,所有民調中賴清德幾乎都名列第一,支持度多半維持在三成五上下。而在加上郭台銘的「四腳督」狀況下,賴清德仍然一馬當先。舉例來說,八月十七日至二十三日的六家民調,在四人參選的狀況下,賴清德的支持度最低百分之三十一點二,最高百分之四十點五六,全部第一;柯文哲最低百分之十六點八,最高百分之二十四點四,第二、第三各三次;侯友宜最低百分之十四點八,最高百分之二十三點三,同樣是第二、第三各三次;郭台銘全部都敬陪末座。
這些數據充份顯示,無論三人或四人參選,只要在野陣營無法整合,賴清德幾乎都穩操勝券。這些道理大家都很清楚,問題是由誰代表非綠陣營參選?三方盤算卻各有不同:
國民黨認為,侯友宜民調雖然暫時落後,但已逐漸趕上,何況國民黨基層實力雄厚,目前執政縣市有十四個,再加上苗栗、金門,足與民進黨一搏;而民眾黨完全是「一人黨」,基層組織薄弱,實力不強,只能勉強推出十個區域立委候選人;郭台銘更是倉促成軍,只靠個人魅力和零星地方派系支持,難成大事。
民眾黨則認為,國人對藍綠惡鬥已經十分厭煩,民眾黨不但是各方都可接受的最佳選擇,柯文哲也是在野陣營中最具有向外拓展票源能力、最能吸引年輕族群的候選人。郭台銘陣營則認為,在所有候選人中,郭台銘是發展經濟最有辦法的一個;同時他與國民黨有深厚淵源,跟民眾黨又有密切關係,不僅是最能整合非綠勢力的人,而且也最能「帶動」立委選情。
這些說法都不無道理,但現實擺在眼前,如果侯柯郭三人都選,必敗無疑;如果侯柯都選,也沒有什麼勝算,只能寄望棄保;最好當然是協調一人出馬,在野票源集中,跟賴清德捉對廝殺。問題是,這個人究竟應該是誰?這就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氣度。
更重要的是,整合還有時間壓力。依據總統、副總統選罷法,對於候選人或具有候選人資格者,行求期約或交付賄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約其放棄競選或為一定之競選活動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台幣二百萬元以上二千萬元以下罰金。所以非綠陣營如果不能在九月十三日之前完成整合,只要郭台銘領表展開連署,就算屆時真的喬好,不但郭台銘退選有麻煩,民進黨也必定大作文章。顯見,整合困難重重,但想要下架民進黨,就必須儘速完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