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穿紙尿褲也不願就醫!注意攝護腺癌惡性轉移2指標

亞洲人攝護腺癌惡性度較高,台灣初次診斷者近1/3已發生轉移,醫師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半年定期至泌尿科篩檢。

台灣攝護腺癌10年死亡率上升近5成,是65歲以上人口主要死因之一!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表示,亞洲人攝護腺癌惡性度較高,台灣初次診斷者近1/3已發生轉移,若「格里森分數」達到8以上或「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指數」>20 ng/ml,疾病進程較兇猛,恐有惡性轉移,提醒50歲以上男性每半年定期至泌尿科篩檢。

4類症狀要當心 第四期存活率直直降

名媛孫芸芸父親孫道存、台灣棋王吳貴臨皆因攝護腺癌辭世。根據衛福部統計111年國人死因,111年攝護腺癌死亡人數為1,830人,死亡率10年上升47.5%。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台灣逐年增加,已分別占男性癌症的第5位及第6位。

歐宴泉表示,攝護腺癌第一、二期大多不會出現症狀,第三、四期隨腫瘤增長可能出現排尿困難等症狀。但由於攝護腺癌症狀不具特異性,易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重疊而不易區分,加上多數男性顧及自尊心,寧願穿成人紙尿褲也不願至泌尿科檢查,因此門診有病友是先至骨科或其他外科就醫,才輾轉回到泌尿科就診,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而不同期別攝護腺癌的5年存活期差異甚大,第一、二期可達到99%,第三期也有高達95%,但到了第四期則僅剩40%,呼籲民眾及早檢查察及早治療。

  • 頻尿
  • 排尿困難,例如排尿中斷、無法排空
  • 排尿時有疼痛或灼熱感
  • 排尿或射精時疼痛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臨床分期

第一期:腫瘤侷限在攝護腺、觸診正常、血液檢驗指數稍高

第二期:腫瘤侷限在攝護腺、肛門指診摸到硬結、血液檢驗指數較高

第三期:腫瘤侵犯至周圍組織、出現較明顯的症狀、 血液檢驗指數很高

第四期:腫瘤轉移至淋巴結、骨頭或內臟器官等、血液檢驗指數極高

「惡性」轉移性攝護腺癌的二指標

歐宴泉表示,除了患者不願到泌尿科檢查,加上國內衛教宣導不足、篩檢亦不如其他癌症普及,導致台灣男性攝護腺癌惡性程度較西方國家高,3成以上病友初次診斷時就有轉移病灶,若出現下列症狀恐有癌細胞轉移,不可不慎。

  • 骨頭轉移佔75%:骨頭疼痛、骨折貧血、下肢癱瘓
  • 內臟/淋巴轉移佔15%:體重減輕、腹部或胸腔不適、水腫、淋巴腫大
  • 骨頭+內臟/淋巴轉移佔10%:骨頭疼痛、骨折貧血、下肢癱瘓、體重減輕、腹部或胸腔不適、水腫、淋巴腫大

指標一 PSA指數

  • PSA指數>20 ng/ml高危險,恐有惡性轉移性攝護癌
  • PSA指數>10ng/ml需警戒,罹患攝護腺癌機率近60%
  • PSA指數<3.4-4ng/ml每半年檢驗一次

指標二 格里森分數、級別

  • 格里森分數Gleason score總計 8以上/格里森級別第四級以上,有轉移高風險。

歐宴泉說明,格里森分數是依腫瘤組織的腺體排列方式訂出分數,愈接近正常、分化良好的是分數1,分化愈凌亂、不成熟的是分數5。把佔最大與第二大面積者的分數相加,就是格里森分數。

歐宴泉呼籲,50歲以上男性每半年定期至泌尿科篩檢,進行「血液PSA檢查」與「肛門指診」助於預防疾病惡化。若為疑似病友 ,建議進一步進行多參數磁振造影融合超音波影像切片,確認是否為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轉移又有抗藥性 該如何治療?

根據標準治療指引,攝護腺癌臨床初始治療為去勢療法(ADT),透過藥物或手術方式盡量降低體內男性荷爾蒙的濃度。但台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男性生殖科科主任黃逸修表示,治療通常在1-3年後,癌細胞就會產生抗藥性,恐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不僅治療棘手,還具快速高死亡率。現今有PARP抑制劑,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單用或合併其他荷爾蒙治療,都能使腫瘤縮小、降低PSA指數,讓病友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 新一代荷爾蒙藥物:恐產生抗藥性
  • 化學治療:副作用較大
  • 放射線同位素治療:限制適用者,例如攝護腺癌合併有症狀的骨頭轉移,且尚未有臟器轉移者才適合使用。
  • PARP抑制劑:治療較為全面

一名逾70歲的導遊,平日排尿無異常身體也無恙,直到4年前第1次體檢觀察到PAS指數異常高,前往泌尿科就醫檢查,竟然已是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接受去勢療法、新一代荷爾蒙療法及化療後,疾病仍持續惡化,進行基因檢測結果顯示為BRCA突變基因,因此為其安排單一PARP抑制劑治療,雖然初期有出現輕微貧血狀況,所幸在輸血後症狀即改善,治療半年PSA指數下降外,亦無觀察到其他嚴重副作用。對於晚期病友PARP抑制劑還能達到如此不錯的治療成效,讓醫師備感欣慰。

黃逸修最後提醒,治療攝護腺癌最重要的就是遵循醫囑與定期追蹤,與醫師討論了解完整的用藥資訊,包含可能產生之副作用及相對應的處理方式,同時定期追蹤用藥情形,可避免或減輕不良反應。維持良好用藥,達到治療的最好效果。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