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對於未知毒化物的醫療問題,過去抽血檢驗曠日費時,至少要4小時以上才能真正辨識出毒化物。國內研究團隊分析化學與奈米科技,開發「拉曼光譜檢測平台」,僅需30分鐘就能測出50種藥物毒物,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長庚醫院、清華大學、台灣大學、馬偕醫院合作開發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概念如同快篩,30分鐘內就能分析出人體內毒化物,速度加快8倍,讓醫師有更充裕的時間救回病人寶貴的生命。
新技術僅需2到5微升的少量液體檢體,在30分鐘內即可得到檢測結果,且與醫院端的臨床判讀結果比對完全吻合。目前已可驗超過50種小分子藥物、毒化物,未來將進一步挑戰蛋白質、抗體、抗原等大分子物質,並持續於臨床驗證、建立資料庫,盼能在3到5年內推上市場。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國內常見中毒物質包含農藥、重金屬、毒品、安眠藥、清潔用品等。但病患被送進急診時,醫師經常得面對未知毒化物,僅能透過病患自述,或仰賴實驗室約需耗時4小時以上的檢測,才能確定病患所服毒物,制定治療方針;面對部分新興毒品,則更缺檢驗方法。
顏宗海表示,長庚醫院臨床最常見導致中毒的農藥是陶斯松,其中毒症狀有胸悶、肺水腫、噁心嘔吐、大小便失禁等,若嚴重可能短時間內就會造成呼吸衰竭,整體死亡率達15%;若能盡快診斷,就能盡快使用解毒劑對症下藥,救回一條命。
研究團隊指出,可攜式拉曼檢測平台可辨識的範圍相當廣泛,包含農藥巴拉刈、陶斯松、福美雙、大滅松、達馬松、加保利等,食品添加物桃紅精、紅色6號、紅色40號、黃色4號和黃色5號等。
另,臨床藥物抗生素、抗癲癇藥、新興毒品安非他命、甲基安非他命、喵喵、浴鹽等,甚至先前造成幼兒園疑餵藥風波的巴比妥等藥物,都可進行檢驗。研究團隊表示,不僅有助醫療,也可望對食安、司法科技產生重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