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休閒〉台塑王氏昆仲公園 見證高雄產業發展

台塑王氏昆仲公園原是台塑高雄廠區,是高雄第一座工業遺址文化公園。

高市首座工業遺址文化公園 文資華麗轉身成休閒去處

高雄又多了一處踏青好去處,台塑王氏昆仲公園原是台塑高雄廠區,經公私合作,打造文化資產新場域,也是高雄第一座工業遺址文化公園,無論是產業文化、文創或觀光休憩,除見證高雄產業發展歷程,如今的華麗轉身,也陪伴民眾一起悠閒過生活。

當年產品只能以牛車裝載至高雄港出口,刻畫出台塑辛勤耕耘、穩健踏實的企業精神。

(文、圖/記者林雪娟)

工業風公園 逛逛老煙囪宿舍群

1954年,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昆仲,獲得美援貸款,成立福懋塑膠公司,後更名為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塑),成為台灣塑膠產業奠基者,後再成立南亞塑膠公司;公司發展歷程等同台灣產業經濟發展縮影,這裡曾是台塑產業發源地,如今隨都市發展、時空移轉,建物擁有文資身分,保留的建築、老樹,如今更成為兼具觀光休憩、教育的生活場域。

廠區旁設置員工眷屬宿舍區。

園區內占地廣闊,分為宿舍群、塑膠產業區、文創共享中心、復古員工福利社、創辦人故居、鐘樓、煙囪等。踏進綠草地,這裡是牛車廣場,很難想像,當年製造出來的PVC粉因交通不便,只能以牛車裝載至高雄港出口,刻畫台塑辛勤耕耘、穩健踏實的企業精神,旁邊則為「昆仲食舍」,將是台塑首間自營餐飲體系,將推出王氏家宴菜、正宗牛小排及養生餐點,傳遞在當時,創辦人母親王詹樣女士照顧員工的溫暖,以一甲子的味蕾,感動人心。

宿舍區打水小孩廣場,重現當年天氣炎熱,小朋友用水協仔汲水戲水畫面。

提到王詹樣,就是許多人熟悉的「台塑阿嬤」,是王永慶、王永在的母親,早年生活困苦,她一手包辦家中生計,包括種菜、飼養等,其精神影響子女,並運用至台塑經營管理,在園區內,設置「阿嬤紀念花園」。

「台塑阿嬤」是王永慶、王永在的母親,早年生活困苦,她一手包辦家中生計,包括種菜、飼養等,在園區內設置「阿嬤紀念花園」。

園區另一頭,則有眷屬宿舍區,在員工下班後,得以儘速返家休憩,宿舍區日後也將作為文創商舖商店,宿舍區旁有一處打水小孩廣場,當年廠區內沒有自來水,都是使用水協仔來汲取地下水,天氣炎熱時,小朋友總是在此戲水遊玩,不亦樂乎。既然有住民,許多日常生活所需當然也應運而生,一開始有理髮和販賣部,後來連修表、燙洗衣服、小吃冷飲,乃至於桌球、撞球室和圖書室等,生活機能日益完善,園區也重現如員工福利社等機能,旁邊則有一處老樹廣場,早期是員工休憩、運動、觀賞戶外電影的休閒場所,如今大樹成林、綠草如茵。

創辦人故居 展現簡樸生活

王創辦人故居重現王永慶、王永在駐廠時的房間裝潢。

廠區部分,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王創辦人王永慶故居,是其駐高雄廠時居住地,在十年的駐廠時間,王永慶展現以廠為家精神,內有其書房、臥室並展示一些相關老照片,王永慶生活相當儉樸,只有簡單的床、衣櫃、桌椅等,對健康養生相當注重的他,會在宿舍外做其獨創的「毛巾操」運動,「簡單」的養生之道,也是其勤勞樸實的最佳寫照。

在舊建物中,有一間兩層樓的樓房,其實是警衛室,當時上、下班各敲三響三次,共九響,休息時間各敲一響三次,共三響,如今大鐘高掛,讓人可以遙想當年。旁邊還有一個地磅遺構,主要是可以管制出入廠貨品重量。在往前走一點,則有一處王創辦人辦公室,是王氏兄弟為企業擘劃發展藍圖之地,後因企業規模逐漸擴大,又增加董事長室,內部陳設猶如當年,椅子還是高背藤椅、復古電話、大辦公室和PVC原料等,其中深受注目的,當屬王永慶所書寫的「勤勞樸實、止於至善、永續經營、奉獻社會」,而辦公室則成為大展間,展示「台塑故事—我們的起家厝」,以年代記錄台塑成長點滴、六輕動工、展望電子業等,展館也展出一九四二年王永在的結婚全家照。

塑膠展覽館 一窺當年篳路藍縷

早期地磅位於廠門入口前,有效管制出入廠貨品重量,如今特地設置地磅遺構。

來到早期的資材倉庫,如今為塑膠展覽館,展示台塑、南亞早期的相關機具,包括重合槽、膠布機等,讓人一窺台塑當年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艱苦創業歷程,而當年還有個押出機小趣事,當年台灣流行國外進口的運動娛樂器材「呼拉圈」,而早年南亞有生產包覆電線的PVC塑膠管,有天突發奇想,製成台製售價只有國外一半的呼拉圈,銷量驚人,老員工笑稱公司靠呼拉圈才扭轉劣勢,開始賺錢。

塑膠產業館內展現生產相關機具,而生產的塑膠用品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

在戶外區,展示一代、二代重合槽,代表台灣塑膠原料之始,保留的當年煙囪,如今成為城市光柱,旁邊蜿蜒上升的步道,規劃環景座椅,成為戶外展演舞台。

目前你我的生活中,早已脫離不了塑膠,從塑膠袋、航太機械、醫療器材、人工器官,甚至奈米級塑膠,只要妥善運用,可以促進人類健康、環保及科技生活,還不趕快探訪,認識我們「生活中的大小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