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70歲的陳姓阿嬤沒有抽菸習慣,自認生活過得健康,退休後早起到公園運動、市場買菜,周遭親友都誇獎她行動自如,體力維持得不錯,不料健檢竟確認罹患肺癌,幸好及早治療,術後約2個月就已恢復接近往常。
肺癌目前在台灣,發生率在十大癌症中占第2位,但死亡率排行已連續十幾年位居第1。柏忕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韋朝榮醫師表示,肺癌發生初期病人往往沒有症狀,除非腫瘤長在特別位置或有一定以上大小才可能較有明顯的異常症狀,例如:腫瘤發生位置靠近大支氣管或腫瘤侵犯到鄰近神經,就會發生久咳不癒。
外加過往對於肺部檢查大多認定只要做X光攝影即可,但倘若肺部癌細胞尺寸小於2公分或是生長位置剛好被骨骼、心臟或肝臟遮蔽,此時就會造成檢查盲點,導致即便是做了檢查也可能肺癌在發展初期不被發現。
陳阿嬤健檢當天,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意外發現在左下肺葉有一處異常病灶,該病灶為大小約1.6公分邊緣不規則的毛玻璃結節,再經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肺癌。後續,陳阿嬤聽從醫師建議盡快接受手術治療,術後大約2個月後陳阿嬤的身體就已恢復接近往常,行動也還算自在。
韋朝榮表示,目前國際上已證實使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做為早期肺癌篩檢的工具,可檢查出小於1公分的結節;還可在肺臟做細部的切面掃描,相當於300至400張X光片。但也因LDCT偵測敏感度高,檢查可能會發生偽陽性的機率,此時就必須依賴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判讀,受檢者不需太過於恐慌,只要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遵照醫師建議定期追蹤即可。
後續追蹤若發現發展成早期肺癌,韋朝榮強調,依照目前早期肺癌預後,都可高達9成以上。民眾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動安排健檢,遵從醫師建議,便能有效降低肺癌的致命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