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兩岸經貿進入深水區,考驗朝野政黨

倘若ECFA遭任一方片面終止,台灣的石化、機械、紡織及汽車零組件等產業競爭力將遭受嚴重打擊。(資料照。示意圖,非本文指涉對象)

日益激烈的總統大選仍聚焦在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及其相關議題,例如兩岸是否會從現在的對抗惡化為衝突,近期的民調就顯示出國人的憂慮。更重要的是,台海情勢牽動美陸兩強的印太地區戰略布局,大陸方面處理兩岸關係的態度也將影響台灣民眾如何看待兩岸未來走向,ECFA爭議及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就是最好案例。

平心而論,兩岸經貿是支撐我國經濟穩定成長的重要來源,尤其台灣每年享有巨額兩岸貿易順差優勢,這是蔡政府無法否認的事實。所以,每當被問到關於ECFA應否延續時,蔡政府從最早的曖昧立場到近年樂觀其成的表態,在在說明了連民進黨都不敢貿然中斷ECFA。當然,蔡政府對兩岸經貿欲拒還迎的惺惺作態,已暴露出其言行不一的矛盾心理。

大陸商務部今年四月宣布對台灣啟動貿易壁壘調查,初步調查結果應會在十月中出爐,至多得順延到明年一月,恰好是在總統大選前,這當然引發不少想像。國民黨呼籲蔡政府應嚴肅看待此發展,民進黨則批評中共欲藉經濟手段干預選舉。無論結果為何,這都代表了陸方不再視對台讓利為必然,國人應有心理準備。

根據各方研究報告的預測,倘若ECFA遭任一方片面終止,台灣的石化、機械、紡織及汽車零組件等產業競爭力將遭受嚴重打擊,對我國的傳統產業也將帶來難以預料的衝擊,更不用說對台灣整體經濟發展有負面影響,不然蔡政府近年來也不會強力疾呼對岸不可終止ECFA。

當年設下禁止大陸兩千四百五十五項貨品進口台灣的主因,是鑑於兩岸經濟量體懸殊,倘若開放進口將對本土產業競爭力與生存造成威脅,這可透過雙方經貿協商處理。然而,暫時禁止不代表可以永遠禁止,長期的不平等模式雖讓台灣產業獲利,卻也使得大陸企業抱怨不已。因此,大陸今年會對台灣啟動貿易壁壘調查,主因之一可能是要回應大陸企業的政策調整。

由於民進黨長期抹紅兩岸經貿往來的正當性,使得部分國人對ECFA有嚴重誤解。馬政府當年推動簽署兩岸經貿協議的真正目的,是希望能導正雙方經貿交流的正常往來,特別是藉由簽訂協議來保護台商。此外,當時新加坡及紐西蘭也順利與我國簽訂雙邊自貿協議,若非太陽花學運攪局,應有更多國家願意與台灣洽簽FTA。

民進黨喜歡將兩岸經貿正常化扭曲為中共統戰,甚至還大打混淆國人視聽的認知戰,所以每當中共對台採取禁銷措施時,都遭民進黨以政治干擾經濟為由帶動輿論風向;民進黨賺到了政治利益,卻錯失了讓兩岸經貿回歸正常化的機會。

很顯然,民進黨將大陸官員近期關於ECFA及貿易壁壘調查的發言視為統戰,至今仍未看到相關部會有積極的因應對策,使得諸多本土產業陷入焦慮。民進黨口頭雖說希望ECFA能夠延續,內心深處或許另有他想:只要蔡政府不主動終止,就可將所有責任歸咎於大陸打壓。這是民進黨的政治算計,就看中共是否掉入陷阱。

國人對國際經貿規則應有正確認識:既然台灣想加入RCEP或CPTPP,就不可能迴避大陸的叩關,更無法永遠閉關自守。國人不能繼續逃避,而應以台灣整體安全與利益為出發,打破台海僵局,讓兩岸關係正常發展,而現在的兩岸經貿關卡就是對朝野政黨的嚴格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