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國外最新研究提出禽流感復燃關鍵、以及後續衍生出H5N1新變異株肇因。國內專家表示,野鳥與畜養的家禽之間互相傳染禽流感,很可能是全球禽流感持續原因之一,雖然沒辦法控制候鳥,但其實可將飼養的家禽,適度的與其它家禽和野外環境隔離,且必要時候準備好疫苗,是可考慮的防治禽流感策略。
國際期刊《自然(Nature)》18日發表一篇最新禽流感病毒研究,發現禽流感疫情復燃的關鍵,是在2016年禽流感病毒從亞洲擴展到包括非洲和歐洲的部分地區;2020年野生鳥類傳播禽流感速度大幅加快,H5N8病毒在歐亞大陸傳播,並導致隨後出現H5N1新變異株,變異的基因來自低病原性病毒變異與基因的重組。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微生物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趙黛瑜表示,上述研究結論之一提出H5病毒不僅沒有消失,且在全世界的養禽場經過4次大爆發,而傳播路線從以前主要在亞洲出現傳到歐洲,2016年後則從非洲及歐洲回傳至亞洲,造成全世界家禽的大量死亡,對全世界的糧食供應造成巨大的損失與影響。
另,研究也顯示過去25年間此病毒不斷演化,包括血清型不只侷限在H5N1,還包括H5N8、H5N6、H5N2等統稱H5Nx,且內部基因也不斷跟低病原的禽流感病毒發生重組,在2014年後出現的基因型的數目較2014年之前多很多,顯示高病原的禽流感病毒不斷適應在野鳥身上,並外溢傳給其他哺乳動物,例如貂及海豹等,當對哺乳動物的適應性增加,傳到人類造成大流行的機會,也會增加。
趙黛瑜指出,家禽接種疫苗的確可以減少家禽死亡,但若疫苗產生的免疫力無法阻止病毒繼續傳播,將造成病毒在田間繼續演化,導致出現對哺乳動物適應性高的變異株,而恐怕會出現造成人類大流行的病毒株。
舉例來說,法國近期率先開始施打疫苗,但他們不是盲目施打,而是先挑選病毒株,評估每一株病毒施打在家禽身上的免疫反應與抗病毒能力,並將數據配合實際模擬,評估田野間的家禽施打率達到百分之多少才可達到疫苗施打的成本效益,是一個非常科學性的評估與實施案例,值得台灣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