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志成
北京於十七日、十八日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會,今年又逢「一帶一路」提出十週年,計有超過一百四十個國家、三十多個國際組織及二十多位國家元首與會,堪稱是中國大陸年度外交盛事。
二0一三年秋天,習近平出訪中亞四國與印尼,分別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與共同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於焉誕生;二0一七年舉辦第一屆高峰會,二0一九年舉辦第二屆,時隔四年之後再舉辦第三屆。
蒲亭與會 陸俄關係更加緊密
這四年來局勢變化大,包括二0一八年美國前總統川普掀起對中國大陸貿易戰;二0一九年香港「反送中」風暴;二0二0年蔡英文連任總統;美國大選則是川普敗選、拜登上任;二0二二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開啟第三任期。
此外,新冠病毒疫情從二0一九年起肆虐全球,以及二0二二年二月起的俄烏開戰,對於國際政經秩序、地緣政治及能源與糧食安全等,都帶來極大的衝擊。此次峰會則是在以巴衝突的硝煙中進行實體論壇。
綜觀此次北京峰會,並回顧「一帶一路」十年走來的成果與前瞻可能的挑戰,可從四個面向進一步觀察:
首先,俄羅斯總統蒲亭出席峰會,中(中國大陸)俄關係更加緊密。中國大陸倡議「一帶一路」,期望打造一個橫跨歐亞的經濟合作架構新格局,俄羅斯雖參與其中,但不願見到中方獨大,態度一直是若即若離。
去年二月爆發俄烏戰事後,俄羅斯還遭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經濟制裁,元氣大傷;中國大陸則是在俄烏戰爭屆滿一年時,發表《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立場從不介入轉為促談謀和。
北方海路 陸俄海上突圍捷徑
今年三月,習近平抵莫斯科訪問,中俄簽署「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兩份聯合聲明。此次峰會是習蒲二人一年內的二度見面,此時的中俄關係,正如習近平所言「政治互信不斷深化,戰略協作密切有效,雙邊貿易額創歷史新高」。
其次,蒲亭拋出「北方海路」。因為氣候變化,讓北極圈新航線成為可能;從青島途經白令海峽,沿著北冰洋海域直抵北歐、西歐,與傳統海上絲路途經南海、印度洋、蘇彝士運河相較,亞洲到歐洲航行時間,足足縮短了一半。
俄羅斯歡迎「一帶一路」夥伴把握「北方海路」的過境潛力,還邀請有興趣的國家參與開發。蒲亭說,「北方海路」很快將實現全年通航,俄方已準備好在航道提供可靠的破冰船、維護通訊及補給。
俄羅斯的經貿與戰略重心,正逐步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對中國大陸而言,南海形勢複雜,美國又持續拉近與菲律賓、越南、印度關係,「一帶一路」的海上絲路進展並非順利,「北方海路」適時提供陸、俄一條海上突圍的冰上絲路新捷徑。
「北方海路」對兩國都具有戰略和經濟上重要意義。但目前這條新航線尚未成熟,未來如何營運合作?潛在風險以及對北極圈環境的可能衝擊等,都待進一步觀察。
海上絲路推進不順 帶路陸化
第三,「一帶一路」內涵改變。本屆高峰會主題訂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與十年前「一帶一路」倡議之初,期望打造一個橫跨歐亞的全面性經濟合作架構做比較,內涵已明顯轉折。
中國大陸透過基建技術與產能,加上資金挹注,十年走來,在「一帶一路」沿線積極投入包含水力發電、機場、港口、鐵道等基礎公共設施。如今則改為強調「高質量」的共建進程。
習近平針對「一帶一路」最新宣布的八項行動,包含: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路;支援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
第四,「一帶一路」有「陸化」趨勢。「一帶一路」的海上絲路進展並不順利,包括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義大利都未出席峰會,越南國家主席武文賞雖率團出席此次北京峰會,但美國總統拜登一個月前才訪問河內,正對越南積極加強經貿紐帶。
從地緣角度來看,「一帶一路」目前仍走在傳統的亞非拉區域,以中亞為核心的歐亞大陸國家為多。若與倡議初期提出的全面化經貿合作架構願景來相比,參與的國家有內縮、陸化的趨勢。
大陸投資支出 已從高峰滑落
另一方面,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也陸續有推出相抗衡的對策,例如二0一七年「自由開放印太戰略」、二0一八年歐盟提出「連結歐亞」策略,二0一九年美日澳三國合作的「藍點網路」,二0二二年G7宣布「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以及今年九月G20宣布印度、中東和歐洲「三方經濟走廊」等。
國際局勢變化反映出美中、美俄角力的背後,以中、俄為首,結合亞非拉的全球南方國家,與美國及其盟邦為主的西方民主聯盟,走向集團化的同時,也浮現了陸權與海權的全球競爭態勢。
綜觀「一帶一路」十年走來,基本上仍靠中國大陸單一國家的力量引領、支撐。中國大陸經濟景氣好時,有利於生產力與資金的輸出,於二0一七至一九年達到高峰期;但在疫情、俄烏戰事影響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限縮了投資與支出,也改變了「一帶一路」的內涵。
前瞻「一帶一路」的未來挑戰,仍會是中國大陸外交的重要舞台,且訂有前進目標,不會貿然停止;但美中戰略對抗結構不變,科技持續被美國壓制,加上參與國的治理相對落後、科技能力普遍不足,想要在網路、綠能、科技、廉潔等方面跟上新設定的「高質量」共建目標,恐怕不容易。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