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吳佩玲進行「新興市場重點產業發展與商機」專題演講,指出:受益於美中貿易和科技戰所引發的生產移轉效應,以及放鬆疫情管控帶來的消費成長,2022年南向重點6國的平均經濟成長率高於世界其他區域。2023年因全球總體經濟局勢不明朗,預計南向6國總體貿易與投資展望為較為保守,但在長期具成長潛力的行業與相關技術,如電動車、淨零減排/綠色能源、人工智慧、數位轉型等,仍是熱門的投資焦點。
印度於2022年下半年開始,陸續公告「半導體和顯示器製造生態系統發展計畫」、資通訊產品(IT Hardware)的生產鏈結獎勵計畫(PLI)2.0;並於2023年8月3日公告,預計未來電腦相關等電子產品將由自由進口改為限制進口,可見政府大力推動半導體及筆記型電腦等電子產品在地化生產。
印尼因應減碳趨勢及產業轉型,近年積極發展電動車產業,除了提供相關生產補貼之外,亦持續強化其資源限制法令,繼鎳礦原料後,2023年6月實施鋁土礦出口禁令,致力打造本地產業生態圈。馬來西亞為吸引更多外資,於8月公布2030年新工業大藍圖(NIMP 2030),致力於改善產業人才培育、產業數位化及經商便捷性。而越南除則以落實綠色增長、循環經濟等永續發展面向,以推動越南邁向低碳經濟成為淨零排放國家為方向外,並持續推出推動外國投資的解決方案。
泰國2022年底宣布5年的國家投資戰略,針對生物科技和電動車等多個領域提供長達13年的免稅期,帶動外資投資電子、食品加工與汽車等產業,特別是電動車供應鏈。且近期因為PCB的大舉投資,預期未來相關產業鏈上下游的布局亦將持續溢駐泰國。而菲律賓持續推行各種政策以及法令之修改以利刺激國內活動,而吸引外商投資可促進菲律賓經濟及基礎建設發展,預期仍為小馬可仕政府的主要推動方向。
由於國際情勢變化快速、國際供應鏈間的競合及品牌客戶對供應商的淨零需求 日趨嚴格,具長期成長潛力的行業與相關技術,如電動車、淨零減排/綠色能源、人工智慧、數位轉型等,仍是未來新興市場熱門的投資焦點。而臺灣電子業及ICT發展成熟,在車用、半導體或消費性電子服務平台及相關軟體亦被各國廠商視為重要的技術夥伴之一。在目前臺商投資布局趨勢中,仍以泰國、印度、越南為主要分散風險國。但受美國政策影響,汽車品牌客戶也紛紛要求部分汽車零組件布局墨西哥,未來亦將促使臺灣部分車用零件廠布局墨西哥。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周瑞貞進行「謀定後動歐洲關鍵產業議題與重要市場」專題演講,指出:歐盟總體經濟在受到俄烏戰爭帶來能源價格上漲、通貨膨脹與供應斷鏈的多方衝擊下,頓失成長力道。疫後,歐盟也面臨了缺工與技能不足等問題,使長期轉型蒙上一層陰影。為回應地緣政治所帶來的外部影響,歐盟將透過綠色與永續轉型尋找新成長動力,並確保關鍵科技與資源的開放戰略自主權,以這兩個方向做為經濟長期轉型核心。策略上將持續推動數位與綠色雙重轉型,並由此提出多項法案影響全球科技競爭態勢,更以多元管道維繫與策略夥伴的國際合作,積極拓展與亞太地區的新合作契機。
俄烏戰爭觸發歐洲能源危機,然危機即轉機,氫能有望取代天然氣作為新能源,加快歐盟淨零轉型步調,成為歐洲國家的熱門話題。英、德、法等國依其資源技術優勢和產業需求提出相應的氫能政策,並透過國際合作補上劣勢缺口。2023年歐洲公共資金預計投入1,130億美金於歐洲、中東、非洲等區域發展氫能技術及設施。以政策驅動方向探索歐洲氫能供應鏈需求,將為臺灣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及未來能源轉型的關鍵。
歐盟大力推動再生能源、電動車等淨零產業,然其中關鍵零組件所需之原物料的開採與加工,卻掌握於全球少數國家,為供應鏈韌性帶來隱憂;另一方面,淨零產業仍有淘汰電子、電池廢棄等將對環境形成衝擊。為確保關鍵原料供給及環境永續,歐盟期透過法規促進電池回收,並由此提煉關鍵原料再使用。預期未來廢棄電池倍增,歐洲政府正研擬策略以增進回收及再生料使用;除電池業者外,能源業者、新創等也瞄準未來歐洲電池關鍵原料回收需求,紛紛布局歐洲市場。
因應歐洲的韌性網路需求不斷增加,歐洲計劃以陸、海、空三管齊下,建構全面性通訊網絡。陸地部分,以5G開放式架構提供高度彈性和安全性,同時防範潛在網路攻擊。在太空,整合先進的量子技術確保衛星系統的安全性,防止資訊干擾和竊取,提高可靠性。海底光纜則鏈結國際,確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對於歐洲的數位經濟至關重要。韌性網路保障歐洲通信和安全,亦帶來龐大的需求商機。
晶片短缺使歐洲產業及經濟遭受重大打擊,進而促使歐盟催生歐洲晶片法案,欲發展技術主權並確保供應韌性,並透過全球合作建立預警機制。然歐洲在強化既有半導體價值鏈上仍有諸多挑戰待解,在成員國於半導體的資源投入下,期抓住未來新興應用商機。臺灣則為此波浪潮下的焦點,歐洲各國紛紛上門尋求合作機會,應把握機會以優勢領域切入歐洲應用市場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