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社論〉藍白合採用全民調決勝負公平合理嗎?

柯文哲堅持全民調,只不過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罷了!(中央社,資料照)

在侯友宜放話「火車過站就不等人」後,朱立倫日前提出日本模式與德國模式兩種方案,而柯文哲則仍然堅持全民調,使得藍白合似乎又回到原點。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藍白合第一次會前會,柯陣營就提出要以全民調決勝負,侯陣營則主張開放式全民初選;繼而又提出民調與開放式全民初選各半的妥協方案,柯陣營卻始終不肯讓步,雙方只能進入政黨協商。日前柯文哲先與朱立倫會面,再與侯友宜、朱立倫三人會談,儘管都有合作意願,但卻談不攏,問題仍卡在正副總統候選人的產生方式。

朱立倫提出的日本模式版本,是參照日本自民黨總裁的選舉方式,以「侯柯對賴蕭」或「柯侯對賴蕭」民調占比二分之一加權,再加上國民黨、民眾黨及其他黨友,約八十五到八十六位立委參選人「無記名祕密投票」占比二分之一加權,讓小雞選出「最強母雞」。德國模式則是參照德國國會選舉採用的聯立制,以準全民調方式,「侯柯對賴蕭」或「柯侯對賴蕭」民調結果占比二分之一,再加上國民黨跟民眾黨互比的政黨支持度,民調結果占比二分之一加權。

對於這兩種方案,柯文哲批評前者像「縮小版的民主初選」,後者則會排除中間選民,經過內部討論,他還是堅持全民調,但願意讓步,只要民調結果差距在誤差範圍內,無論輸贏,他都願意當副手。表面看來,柯文哲似乎有所讓步,實際上還是堅持以全民調決勝負的既定立場。

就事論事,以民調定輸贏是近年各黨黨內初選普遍採用的方式,當然不能說完全不可行,但國民黨和侯陣營始終存有疑慮,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民調的高下與候選人的曝光度、知名度高低成正比,民調單位的機構效應和提問的方式,也會相當程度影響民調結果,卻無法呈現候選人的政績、治理能力及政黨實力。

第二、全民調極可能受到對手干擾。民進黨當年總統黨內初選採取「排藍民調」,其原因就是擔心藍營選民介入,影響選情;國民黨雖未採取「排綠民調」,但卻飽受綠營選民故意攪局之苦。民調專家更普遍認為,這次藍白合若採全民調決定,綠營一定會灌票,影響選舉結果。

第三、民調結果與選舉結果往往落差很大,國民黨候選人尤其嚴重。以二0二0年大選為例,十家民調單位封關民調,蔡英文平均百分之四十八點五,實際得票百分之五十七點一,差距八點六個百分點;韓國瑜平均百分之二十一點六,實際得票百分之三十八點六,差距更達十七個百分點;至於宋楚瑜的差距則是三點七個百分點。

再以二0二二年國民黨與民眾黨都有候選人的台北市與桃園市為例,選前七家封關民調,蔣萬安平均為百分之三十四點一八,實際得票百分之四十二點三,差距八點一二個百分點;黃珊珊平均百分之二十一點二五,實際得票百分之二十五點一,差距三點八五個百分點。桃園市部分也有類似情況,張善政的差距為十六點一個百分點,賴香伶則是一點一二個百分點。顯而易見,國民黨候選人在民調中的表現往往比選舉實際結果差很多,而民眾黨的候選人影響較小。

相對的,無論開放式全民初選,或是日本模式、德國模式,在國外都有成功經驗,難道不是公平、公正的方式?說穿了,柯文哲堅持全民調,只不過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罷了!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