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一再犯錯


■吳重達

去年在花蓮舉辦的馬拉松賽事發生跑者沒水喝的狀況。醫師認識的跑者說,補給站竟擺出豆干,認真跑的人不會、也不敢碰;另一位在終點又餓又渴,花了近300元買雞腿充飢。2人都發誓不再參加該比賽。

今年同一賽事又爆出比去年還嚴重的缺水事件,跑者竟然得拿山泉水解渴。主事者當然有套冠冕堂皇的說辭,以台灣人健忘、不怕死的特性,明年還是會有一堆人搶著參加。其實,同樣的缺水事件過去幾年也在台南、台東發生過。

運動會用到肌肉,肌肉需燃燒葡萄糖來產生能量;肌肉做功會生熱,身體溫度就會上升,身體以水分蒸發對流(看不見)與排汗(肉眼可見)維持核心溫度恆定,當水分流失大於補進,就產生脫水現象。嚴重脫水會導致身體核心溫度上升,運動熱病漸漸現形;核心溫度超過40度後死亡率陡升,救得回來也少不了併發症與後遺症。

排出的汗水也帶走體內的諸多電解質,最多、立即影響力最大,血中濃度太低可以致命的就是鈉與鉀。因此,運動過程中補水外,更需補充電解質。1970年代,醫師當兵時出操、行軍都被強迫在水壺內加超難喝的鹽片,還被監督一定要灌下肚;回想一下,當時操出問題的兵還真的不多呢。

現今運動飲料好喝、不貴,容易取得,補充與否就是個人知識與態度問題了。唯一問題是市售運動飲料含糖量稍高,可能導致腹漲影響運動表現;將之稀釋,大約1瓶運動飲料加1瓶水至6~8%就沒問題了。

長時間運動,又處在台灣熱又濕的環境,更得重視、強調能量、水分、電解質的補充。既然收了每人近2000元報名費,卻一而再,再而三虧待參與者,真不知是何居心?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