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簡稱WM)由於罹病者人數稀少,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可說是一種弱勢癌。醫師指出,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BTK抑制劑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提高WM患者對新藥的可負擔性,給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
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癌症醫院長張正雄表示,WM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惡性分型。據統計,台灣每年WM新發病例不足50人,盛行率僅約百萬分之4,比一個人一輩子被閃電擊中的機率還低百倍,但相關高風險族群5年存活率不到4成。由於臨床案例少,再加上初期症狀捉摸不定,患者在求診過程中有如身陷迷宮,輾轉於不同科別之間卻又找不出病因,還容易發生漏診、誤診,錯過對症下藥的時機,導致身心承受極大壓力。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黃泰中秘書長指出,淋巴瘤與其他固態腫瘤不同,是由全身性的淋巴球癌化生成。此一特性讓患者在初期時可能於全身不同位置發現病變,增加了早期診斷的難度。
因此,建議民眾若出現發燒、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淋巴結腫大、皮膚搔癢等淋巴瘤常見症狀,且持續約2-3週時,應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
在治療上,張正雄指出,WM的一線治療為化學免疫療法,但效果有限且伴隨較高毒性,可能導致患者的血球減少和免疫力降低,進而恐引發感染和帶狀疱疹發作等副作用。
所幸,今年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 BTK抑制劑(BTKi) 正式納健保給付,黃泰中說,過去十年WM患者的整體存活率不到50%,相信隨著新一代治療納入健保體系,為病人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策略,將有望翻轉這些弱勢癌患者的命運。
目前國際間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治療方針以新型標靶藥物為主。台灣在WM治療已趕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及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NICE) 準則。依此先進照護指引,當患者對一線用藥反應不佳時,應積極評估改用耐受性高的標靶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