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傳登革熱 靠共用針頭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一項關於登革熱的最新研究指出,登革熱病毒可能透過蚊子類似「共用針頭」模式傳播。當蚊子叮咬過感染登革熱的個體,其口器上沾染登革熱病毒,又再去叮咬其他人,只要叮兩口就可能使被叮咬者染病,這也是登革熱在社區造成大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登革熱主要經由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叮咬而傳播,為找出登革熱快速行原因,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雄市衛生局進行相關研究,並與加州大學、名古屋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及跨國團隊建立數學模型,分析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造成大流行的可能原因,於18日召開記者會說明研究成果。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俊宏表示,以往學界認為蚊子叮咬登革熱病患後,病毒要在蟲體內多次複製,再由消化道感染至唾腺,才能在蚊子叮咬下一個人時完成傳播,過程稱為外源性潛伏期(EIP),共需要至少8天,病患發病時間則會間隔至少10天以上。

然而,國衛院與高市衛生局合作,分析2015年疫情發病時序發現,同家戶內發病間隔有85%少於3天,並不符合有外源性潛伏期的傳播情境。

陳俊宏指出,研究團隊為老鼠注射登革熱病毒,於3天後體內病毒血濃度最高時給蚊子叮咬,蚊子半飽時,再換叮咬另一隻沒有被感染過的老鼠,結果發現25%的健康老鼠都得病,且蚊子要叮咬2次以上才具傳染力,證實蚊子遭登革熱病毒汙染的口器確實會傳播病毒,此「機械傳播模式」與B肝、C肝病毒等經「共用針頭」傳播相似。

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說明,埃及斑蚊是居家型蚊子,容易在人口密集區與人共同生存;在有埃及斑蚊分布的環境中,家戶群聚個案增加,機械傳播機制可能因此明顯發生,造成基本傳播數(R0)出現明確上升跡象,使流行波段有數週時間呈現陡升,此時家戶防治就變得非常重要。

他表示,以高雄市來說,在今年防治策略中,即當出現通報個案第一時間,就會由疫調人員同步進行接觸者採檢與室內噴藥防治,不會再等到隔天或更久,以將空間內生物傳播與機械傳播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