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中華文薈〉他的冰塊與鍵盤──我所認識的嚴忠政與詩
■蔡淇華
嚴忠政是很難相處的一個人,一如他在〈不群〉這首詩寫下「有人經過我∕我沒有∕讓他成為我們」。的確,他不會出現在「應該致詞」的場合,不在交換聲名的合影裡,新書出版也不辦新書發表會,甚至有一雙冷眼可以直逼謊言腦後。他只往窮途,去凝視炊煙的秩序,或者去「把小雨養成寵物」。但這位很難相處的人,卻是很多鐵粉心中的好人,更是我心中的「詩歌鋼琴手」、「抒情巫師」。讀者在臉書留言給他,「老師,您人好好喔」。嚴忠政的回應是「因為你是好人」,而我的看法是他像「怒目金剛」!就看誰能去感受他的俠義,以及私下的暖心與甜。跟他共事過的陳政彥教授在《時間畢竟》的推薦文也說,讓嚴忠政成為詩中俠客的,是他對「人」的態度。
嚴忠政在歷經器官移植之後逐年排開大學兼課,隨之而起的是更多的學分外課程。在海外,他有基金會、寫作學會的支持;在國內,他個人寫作班的學生已有多人獲文學大獎肯定。這也算是另類的一種詩學移植,源於他說的「幸運」(我說的「強大」)──在我的寫作教學研究中,嚴忠政的作品曾於2001年「聯合報文學獎」新詩組決審過程,經三輪討論、投票都與評審獎「同燈同分」,最後聯合報副刊在文學獎評審紀錄專刊以「評審推薦發表」的名目讓他初躍版面。由於那幾屆的聯合報文學獎,只錄取「大獎」與「評審獎」各一名,其競爭程度可見一斑。接下來的三年,他又連續獲得2002年與2003年的「聯合報文學獎」,以及2004年的「時報文學獎」,自此嶄露頭角,便開始擔任新竹縣吳濁流文學獎決審委員、高雄縣鳳邑文學獎決審委員,同時也加入了創世紀詩社,歷任編委、執行主編、主編。
林德俊在主持一篇名為〈大獎詩人面對面〉的對談中,說李進文和嚴忠政是「大獎詩人」。據此,許多論文引用了這個說法,當成碩士論文和單篇評論的前言。寫詩至此,尤其自從2007年,二度獲得「時報文學獎」之後的這十幾年,嚴忠政的說法是「不宜再參賽了」。直到2022年,他以《時間畢竟》(時報文化出版)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複審委員李癸雲評其詩:「詩人彷彿精熟各式舞步的舞者,編排出一首首優美圓熟的舞碼∕詩行,讓觀者深刻體驗到身體∕詩語竟能如此靈活多姿,技藝不凡。全集品質穩定,語言或細緻或堅韌或白描,皆能成功驅動意義的生成,實踐詩人嚮往的『之間』美學樣態:『它召喚意義,但秘而不宣』。集中的主題關懷未必限於詩題所指,往往輻射出更深更廣的存在命題,尤其是對『時間』的描摩與探索。即使詩人直言追尋一種『沒有技巧的技巧』的自然文字,閱讀此集的樂趣卻層出不窮,在詩行巷弄裡撞見不少驚喜。」
嚴忠政最新的一本詩集《時間畢竟》出版後,獲得不少知音的閱讀反饋。其實要評他的詩,這種「詩意自足飽滿,可感而不可解」的狀態,是很難的工程。因為詩人在詩集的後記,都說那是一種「之間」的美學樣態了,何況他的詩也不是修辭學可以統攝的。語言跨距大,又跳接的很漂亮。他說:此文字系統裡的「語法」又非傳統的「文法」,而是一種「手語」般的美學標記、句構、語氣腔調──它透過恰如其分的句型調度、可承受文字張力的「符號肌腱」(堅韌的結締組織)、語感語境,來營造一個美學階段的構句運動。透過文字的加力、音樂性的安排,一個華麗的轉身,語法結構上的破壞與重組,就連「斷裂」都必須是美好的姿態。只是這些文字經過長年累月的呼吸、行走,有些已經很自然的「被表現」為詩性自足的狀態,一種沒有技巧的技巧。
上述文字,可看出嚴忠政的詩觀(嚴肅來說,就是他的詩學主張),但其實我也是在強調他的詩很難說清楚、講明白。然而我發現,鄭智仁教授可以在一篇名為〈偶然與想像──讀嚴忠政《時間畢竟》〉的評論,用「有意義的巧合」、「非因果性的聯繫律」,把他「祕而不宣」的詩性做了很有深度的探查。而沈眠在《中華副刊》發表的〈我們華麗的武俠──閱讀嚴忠政《時間畢竟》〉一文,指出「嚴忠政詩歌,意象之豐饒、技法之強大自不在話下,但我更喜歡他真心直指生命的體悟。」是的,我也極喜歡他的詩中,那種對於生命的指點性。
另外一篇與我不謀而合的書評是李修慧撰文的〈嚴忠政《時間畢竟》:主題多元,詩作充滿「反差萌」〉。這篇書評讓我想到自己在《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一書所寫的〈落葉是有瑕疵的骰子——詩人嚴忠政的「異質並列」與「凹洞理論」〉。詩人的天賦是把一些原本無關的語詞巧妙安排在一起,也是嚴忠政所謂的「凹洞」的埋設位置──換句話說,藝術作品必須提供一個基本的結構,它的內部存在眾多的空隙。閱讀嚴忠政的樂趣之一就是,發現種種隱伏的連繫,從而填補這些空隙。這些連繫可能是形象之間的、情節之間的、人與物之間的,甚至不同的敘事範圍之間的,如此等等,乍看之下是一組跳躍跨度很大的意象群,讀者無法一次跨越(或填補),但其實,每個不同的讀者都可以用自身的生命經驗去填補。例如,「冰塊是鍵盤」這類「經驗」,將會在詩中不斷磨合,又同時創發新的動能。在反覆求索的過程中,某一個層次上的填充可能又在另一個層次上遭到否決;這時,一個新的連繫將在不同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這個過程會不斷地摧毀讀者既有的閱讀習慣,形成新的感知模式——理想讀者因為不確定性而誘發的主動性,導致了生氣勃勃的閱讀過程。
「到台東看海吧!不用特別計畫,流浪個幾天再回來。」
十六年前,詩人率性邀我同行,我們說走就走,殊不知繞過南迴公路,沿著台11線,進入了「某種遺忘」之後,我的人生因此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從此知道怎麼去「改編細雨」,知道怎麼把人情細節寫成詩歌,也終於知道「流浪比旅行更沒有重量」。與詩人同行,爬阿塱壹、瘋綠島、探蘭嶼,除了看湛藍的海,還能看見「宣紙的背面∕更多來不及翻過來的浪」(東岸水墨展)。因為當詩人望著太平洋的長浪,破碎,然後又再次成形,常常會開始談起我以前永遠搞不清楚的「符號的延異」。我們更在大洋之濱,一個絕對應合的情境裡,談海洋書寫,也談「語言形式如何在線狀延展的過程,不斷的崩壞與再生」。爾後我應用這些詩學以及他的詩觀,創作、教學、得獎、著書,被更多人認識,甚至第三本書的書名「有種,請坐第一排」,都是為了向詩人致敬;第四本書《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更是嚴忠政的教學整理。每次演講時,我常會有長長的停頓,然後深深慨嘆:「想學寫作,認識藝術,親近美,了解愛與慈悲,去讀詩人的詩吧!」
冰塊是鍵盤
「如果沒有人看見冰塊在杯子溶化,冰塊存在過嗎?」——已故的自己,問我。
開始去記一些事
沒有記住的,可能是
一個被房間破壞的地形
很勉強的微笑,畸零地
行色匆匆的愛情
不太自然的固體
肥胖之類的,多餘或者
椅子在很短的時間效忠肉體
不然應該有微言大義
在差不多的時間裡發出聲響
在我的書房,河谷的麥芽睡了
冰塊沒有吵醒高腳杯
我記得,我們一起享用司康
談高貴的人和粗糙的香氣
談父親,勇氣——
漂浮的冰塊繼續漂浮
最後才排列為音樂
我也知道,若無其事的痛苦
像一個半透明的影子
在一個,僅供跌倒一次的時間裡
沒有跌倒
這或許是更壞
她活得像自己的抽象畫
六個眼睛在舞臺
沒有軀體
沒有一種形似被顏料限制
我看著他們表演
那由肢體橫生的祕境
從地面被投影出來
散髮、解開的繩索
諸如此類的靈魂與自由
讓我的耳朵有新的土質
我的眼也植根於此
最專注的一種浩蕩
是我從句號裡認識一口井
走出劇場
我用一片白雲擦乾布鞋
不向人解釋不用解釋的事
從此,走得更遠
令狐沖
喜歡單程旅行和他
喜歡出發地和陌生的海
喝酒吧。醉了就有霧
這世界的謊言你相信多少
就有多少快樂
它的動靜由它先說
祕笈要你讀自己的風
雖然一把劍是那麼受期待
但寬容才是內功
像血應該都在體內就好
在體外,就是紛擾
凌亂也是有步驟的
正邪之外
放蕩有更大的原則
都說成不了氣候
小雨點也是俠義的
至少,不讓人淋濕
一個都不要的人
如果他有必要的愛情
就是讓人一起凝視
一起感覺雨滴的形狀變長
所謂情深一往
半衰期
如果選擇是一百種骰子
你要花豹還是繁星
我相信命運就是這樣了
認真裝一次鬼臉結果並無不同
在一條河的寬度
你要泛濫什麼
一杯水放著也就冰涼
一張臉成為一張臉的裂縫
舊傷像一個蜂巢
可笑但可以分享的是
其中都是花蜜
感謝蛋白質讓我向前
感謝一些光從側面
如罌粟,如夢衰變
至於恩怨情仇和其他
那些影子都是
從黑暗裡逃出來的
另外一種黑暗
小丑
地平線一直在那裡
像巨大的琴弓
壓抑更低沉的黑暗
夕陽敲打廢墟
在一個人的音樂裡
母親死了
鏡子也死了
城市麵包店的現在有新的溫度
只有我沒有。我沒有等到
最後幾個麵包有更深的隱喻
不是價格,貧窮——我的眼睛
耳朵和種種絕望都是失敗的
「我經常放聲大笑,但不代表
我的心情。」
有時懷疑
槍是我的器官
像肺一樣
我不是為了燃燒而來
我體內也有植物的根和你一樣
只是拔出來
你是一束花
我是菸蒂。
在這個城市
潮濕、邪惡和謊言都被慶祝
而我的把戲只為死亡
留下一點噪音
嚴忠政
1966年生於臺中市,逢甲大學文學博士。曾獲2002年、2003年「聯合報文學獎」,2004年、2007年「時報文學獎」,以及文建會「臺灣文學獎」。2022年以《時間畢竟》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
曾任教於逢甲大學中文系、靜宜大學台文系、南華大學文學系。現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並在海外多個機構教授新詩寫作與文案寫作。同時致力於教具研發,獲有經濟部全新發明專利。
著有《黑鍵拍岸》、《前往故事的途中》、《玫瑰的破綻》、《失敗者也愛——The Sea》、《年記1966:交換日常》、《時間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