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中華副刊〉池上枯山水

■王岫

去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總沿著車站前一條舊日太平山森林鐵路的軌道遺跡,經過一條陸橋後,就可從園區貯木池後方的林蔭小徑,進入園區了。這比搭車經過正式的道路——倉前路,到達林業文化園區的正門近多了。

但主要是,這條林蔭小徑,火車軌道在旁,除列車時而呼嘯而過外,其餘的都是鳥語花香的幽微陰涼,也頗富生態濕地氣息;亦常有一群外地少見的花嘴鴨,漂遊在池畔,更是特有的一景;這些景色,從園區正門到貯木池前方是不會看到的。

沿著 林蔭小徑,再走到森林鐵道館旁,更可看到池中枯木、水草一塊塊、一堆堆地浮在水面,不規則,卻也承載著歷史的刻畫。早年太平山林場,透過索道、纜車、蹦蹦車及森林小火車等運輸工具接駁,砍伐的木材運到這裡的貯木池先浸水處理後,再輸送到羅東車站往外運。所以貯木池又叫「原木的故鄉」。羅東,因著林業和林鐵,也就繁榮過一陣子。

五十幾年前我讀大一暑假參加省政府社會處的工讀,前往太平山貧戶複查,也是從羅東搭林鐵去的。我已忘了當時這貯木池是否堆滿木頭,最近幾年,常來羅東,林鐵卻早已消失三、四十年了。如今所見的貯木池,只有零星的殘木、枯幹和雜草,我只好安慰自己,這些殘木、枯幹和雜草,猶如池上的枯山水造景,多麼有禪意呢!

想再搭林鐵上太平山,一直是我夢想。雖知宜蘭縣府有復駛太平山林鐵的計畫,但最快2030年、2040年才能分別完工的林鐵平地線和山地線,恐怕我也無緣有機會搭了,只能藉著這池上枯山水的意境,遙想當年坐在無頂的運木材車廂上,隨著林鐵上山、下山,那山風吹亂了我頭髮,卻吹不散木頭和山林的幽香,以及年少第一次遠行,對大地探索的熱情飄逸。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