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約有1/5的人口正與失眠抗爭。醫師指出,「睡不好」症狀其背後可能隱藏著多種健康問題,如睡眠呼吸中止、憂鬱症等;建議當失眠問題超過1個月、並且影響白天的狀態時,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范瓊月表示,偶爾的失眠可能只是生活壓力大或變動較多的暫時反應,這時身體自有其調適機制,不必太過擔心,但若是長期與失眠為伍,那可就不是小事了。許多人因為對就醫有所顧慮,害怕被貼上「看精神科」的標籤,或是擔心依賴安眠藥,而選擇忍受失眠的煎熬。
然而,這其實是對精神醫療的誤解,當你向醫師求助時,其首要任務是進行「評估與討論」,醫師會仔細分析你的失眠狀況,找出可能的原因,並根據你的情況提出改善建議,這些可能包括生活習慣的調整、非藥物治療方法,或在某些情況下的藥物治療。
范瓊月說,有時候這些看似簡單的「睡不好」症狀,其背後可能甚至隱藏著更需關注的健康問題,如睡眠呼吸中止、胃食道逆流、憂鬱症、酒精成癮、甲狀腺亢進或自律神經失調等。另,長期失眠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身體慢性發炎、情緒低落、耐性喪失、記憶力和注意力減退的風險,甚至影響工作表現和家庭生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因此,范瓊月建議,當失眠問題超過1個月、並且影響白天的狀態時,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早日找出問題的根源,讓睡眠問題不再成為生活中困擾與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