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社論〉賴清德應拋棄成見,帶領台灣經濟脫困

多年來蔡總統和民進黨一再吹捧台灣經濟是「亞洲四小龍之首」,但這些亮麗的詞藻卻遮掩不住近年來台灣揮之不去的幾個困境。(本報資料照)

根據主計總處預估,二0二三年全年台灣GDP成長率將是近十四年來新低,此一慘澹的表現固然部分原因來自於國際大環境,但無可諱言,台灣本身也面臨多重經濟困境。賴清德當選總統之後即將展開組閣作業,在拚經濟方面應當捐棄意識型態桎梏,避免政治阻礙經濟,以務實的態度延攬經濟專才入閣,並以全面性的思維通盤擘劃經濟發展藍圖,讓台灣解脫重重束縛。

持平而論,雖然多年來蔡總統和民進黨一再吹捧台灣經濟是「亞洲四小龍之首」,但這些亮麗的詞藻卻遮掩不住近年來台灣揮之不去的幾個困境,舉其犖犖大者: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進展遲緩、ECFA前景多艱、新南向未獲突破、產業發展失衡、電力供應岌岌可危;甚至,青年低薪問題也與這些困境難脫關係。

先從電力供應談起,這不僅是政治議題,台灣產業界、美國商會、歐洲商會也憂心忡忡。缺電阻礙經濟動能,這是不必多說的硬道理,問題的關鍵在於賴清德夠不夠務實、能不能兌現承諾。

再從兩岸ECFA放眼台灣對外經貿。選前大陸方面先是針對台灣兩千多項產品進行貿易調查,之後宣布中止十二項石化產品早收關稅減讓,之後範圍恐將擴大到機械、農漁、紡織品。雖然經濟部表示會協助業者分散市場,但大陸的工具箱裡還有其他猛招,包括持續增加取消關稅優惠項目、全面中止ECFA,甚至啟動貿易戰;再者大陸仍是台灣石化、機械等等產業的最重要出口市場,即使分散市場其衝擊還是不容小覷。

再進一步而言,台灣出口產業想要分散市場,面臨的關鍵問題就是台灣對外洽簽FTA進展遲緩。即以新南向政策難以取得突破來看,去年台灣對東協十國出口金額占總出口的比重為百分之十七點六,還低於二0一七年之前的超過百分之十八,主因之一就是東協十國當中台灣僅與新加坡簽署FTA;更宏觀來看,台灣已生效的FTA涵蓋率僅約百分之十一,遠低於南韓的約百分之八十二、日本的約百分之六十三,從關稅減讓角度來看,台灣的出口競爭力就矮了一大截。

更何況,RCEP、CPTPP相繼生效之後,中國大陸、日本、南韓、東協、澳紐、加拿大等四個美洲國家的之間的貿易關係,要不就是打通任督二脈、要不就是交集更大。眾所周知,台灣想要加入RCEP、CPTPP,絕難擺脫兩岸關係因素;問題在於,兩岸ECFA都已危如累卵,加入RCEP、CPTPP這兩大巨型FTA又豈容樂觀?台灣又怎能眼巴巴的看著出口市場遭到競爭對手蠶食鯨吞?

也正因為台灣FTA覆蓋率遠不如競爭對手,受惠於ITA協定零關稅優惠的高科技電子產業在台灣百工百業中獨領風騷,出口榮枯幾乎牽動台灣整體經濟,「荷蘭病」的隱憂也儼然浮現;連帶的,台灣所得分配趨向惡化、許多傳統產業趨向弱化,產業失衡的症狀正隱隱作痛。

郭台銘去年七月表示,以台灣的高科技實力,可扮演以美國為主的供應鏈、以中國大陸為首的供應鏈這兩個世界的關鍵交集。從外銷市場而言,當然是希望市場越大越好,郭董有此生意經,機械、石化、紡織三大產業代表也呼籲新任總統妥善解決兩岸經貿交流及ECFA衝突、進軍東協關稅等問題,只看賴清德能不能聽得進去。  (系列社論五之四)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