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 遲緩兒癲癇頻率下降

雷射針灸無痛、安全及非侵入性的特點使兒童接受度較高,近年來被廣泛用於發展遲緩孩童治療上。(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4歲男童在1歲時因癲癇反覆發作,就醫判定為染色體異常造成中重度全面性發展遲緩,經接受早期療育,並從去年5月起接受每週1-2次的傳統針灸合併無痛雷射針灸治療,經7個月療程後,男童改善吞嚥和咀嚼問題明顯改善,癲癇發作頻率與嚴重程度下降,逐漸培養部分生活自主的能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醫師許有志說,男童向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副院長、兒童神經科醫師周宜卿求診,在他的門診接受傳統針灸合併無痛雷射針灸治療,對於日常指令的理解、環境和情境認知顯著提升,雙手開始出現探索性動作。

衛福部統計,去年台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數約3萬人,其中以2至3歲兒童占比最高。周宜卿表示,「發展遲緩」是孩童在6歲以前較同齡發展來得緩慢。目前約只有2至3成能夠找出明確的病因。大多數發展遲緩兒屬於輕度或中度,常易被認為只是發展較慢而被忽略,實際上還有許多遲緩兒尚未被發現。

對於發展遲緩的傳統針灸治療,是透過針刺在頭部與全身的穴道,以達到活化腦部及促進腦部血液灌流等療效。(記者陳金龍攝)

許有志說,臨床上視孩童情況會使用一種或併用數種治療方法,其中以針灸療法最為大宗。傳統針灸是透過針刺在頭部與全身的穴道,以達到活化腦部及促進腦部血液灌流等療效;雷射針灸則是透過低能量的雷射作用在穴道上來達到調控神經系統、促進神經再生等作用,由於無痛、安全及非侵入性的特點,近年來被廣泛用於發展遲緩孩童治療。

此外,臨床上同時也會針對睡眠、呼吸道(過敏或感冒)、腸胃道(吞嚥或消化不良)及情緒等「共病」治療,從而減少孩童整體身心不適,改善其生活品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醫師許有志表示,針對發展遲緩孩童的狀況,臨床上會使用一種或併用數種治療方法,其中以針灸療法最為大宗。(記者陳金龍攝)

周宜卿提醒,若孩童疑似發展遲緩時,請不要灰心,建議應及時就醫諮詢,把握6歲前黃金治療期,且依醫師評估接受中西醫跨團隊治療以提高療效,使孩童身心靈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