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須文蔚‧臺師大文學院院長
編輯團隊在《怦然心動的文學課》(時報文化)的封面上種下一棵樹,批閱書中的故事,有關樹木的象徵,在心頭縈繞,油然想起曾與楊牧老師的對話。
東華大學文學院和管理學院之間植滿了小葉欖仁,從大草原綿延到學人宿舍,約有一千米的綠色隧道,天寒時慢慢落葉,不疾不徐。某個春日會突然萌發滿樹新芽,隧道突然翠綠亮起來,樹枝又默默抽高。
我們日日在樹下疾走,趕著上課、開會或借書,不知道小葉欖仁的身姿變貌。記得楊牧老師2014回學校參加舉辦「春天讀詩,讀楊牧」活動,穿過小葉欖仁的樹林時突然對我說:「真是十年樹木!」
這簡約的一句話,透露出他參與建校時,從一片甘蔗田,開墾出一座大學,而他曾見證的小樹苗,十數年經過,撐過強颱與風雨,交織出一片高大茂密的林子。大自然總是無語,俯視著一座學府中的人們,如同楊牧在〈仰望〉中曾表白:
然則高處或許是多風,多情況的
縱使我猶豫畏懼,不能前往
想像露水凝聚如熄滅的燈籠
鳥喙,熊爪,山豬獠牙,雷霆
和閃電以虛以實的聲色,曾經
在我異域的睡夢中適時切入——
顯然當時接任院長的楊牧知道興辦大學有複雜的人事糾葛,甚至不免有權力的傾軋,所幸故鄉山林中的生靈慰撫了他,讓他勇於承擔,將心力貫注在樹木與樹人的志業上。記得他悠悠說:「十年可以樹木,百年方能樹人。」
是啊!教育的影響要百年或是更長?怎麼不讓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們心驚、畏懼與忐忑?
《怦然心動的文學課》以樹為封面,是催生這本書的曾文娟總編的發想,這本記錄十多年陪伴高中國文學科中心老師發想教案,乃至我自己教學實踐的故事,確實還沒能蔚然成林,種一顆綠樹在封面上,真是恰當不過的了。
另一個與樹木有關的意象,來自十年前出版的詩集《魔術方塊》,請黃寶琴 設計封面和內文。寶琴讀完整本詩稿,在內文空白處植入了許多的樹枝,有些枯枝太搶眼了,和文字競爭著讀者的目光。
我問寶琴為何有那麼多樹枝?
她笑說:「須老師,我覺得你的文字裡有很多漂流木?」
於是我就放任這些漂流的枝幹,流過整本詩集。
一年前,在寒風中,到榮總的安寧病房去探望抗癌的寶琴,知道是最後一面,她還勇敢地說笑話,回憶幫我設計過的三本書,她最喜歡的還是《魔術方塊》。
一年後,我抱著《怦然心動的文學課》書稿 ,因為耳疾住進榮總。抱著放下一切研究、行政和教學的工作,聽醫生交代,不能躺著,鎮日深呼吸與練氣,慢慢修整這十年來起伏的心情,回溫在課堂上與營隊中體會的熱情,美術設計許晉維在書稿中也巧合地安插了若干的枯樹,讓我不自覺想起寶琴的身影,種種神奇的緣會提醒我,小病不算什麼,還能寫作,就該安然在醫院雜亂的送藥、點滴、量血壓與檢查中,一面讀著沈從文,一篇篇慎重的改寫與校對。
會寫下這本書,固然源於自身熱愛文學,又沒受過任何師資培育課程,取得博士學位後,站在講台上,總是惶恐與緊張。有機會擔任高中國文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培訓營隊的輔導教授,十三年之間,所得覺得比付出多,在教育改革的激流中,總該有人為現場認真與充滿創意的老師造影。
記得在2017年8月,有鑑於108課綱修訂時國文課綱出現的爭議,我曾寫下〈再見!孔孟老莊李杜─十二年國教語文領綱爭議懶人包〉一文,引發了各界關注與討論。當課綱制訂,塵埃落定,究竟在教科書編輯、中學課堂或是大學教室,文學該如何教?成為一個更重要的課題。
感謝廖玉蕙老師為本書寫推薦序,在2017年的論戰中,一直記得廖老師的主張,古板的、記誦的與不夠生活化的文言教育,扼殺了學子的生命力。其實寫作這本書,我期待與玉蕙老師對話,我不認為文白可分,文言非常重要,當時我們可能一度猶如在緊繃的弦上,但隨著我寫專欄,玉蕙老師數次在對話中,鼓勵我寫下去,給我舒緩的力量,我更能放下心中雜念,返回文學教學的現場,採訪與觀察,期待也寬解玉蕙老師的憂慮。
在《怦然心動的文學課》出版的短短一段期間,我交換到許多朋友的回憶,原來有那麼多精彩的老師,啟蒙了當今重量級的文化人。黃國珍老師回憶國中老師張遠功,老先生講沈復的〈兒時記趣〉時,大概是回憶起故鄉的童年生活,突然眼眶泛紅,淚水頑強的掛在眼角。他說:「那一刻我似乎感受到課文背後不屬於知識,卻更為深刻而巨大的東西。雖然已是下課時間,胸口卻還在怦然。」
朱亞君總編輯也回想起17歲時,聽瞿秀蘭老師講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亞君追憶老師說:「孩子們啊,我們為什麼要坐在教室裡讀李白,我們該去碧潭,我們該坐在小船上,我們就讓風揚起,讓狂風吹亂我們的髮,我們要大聲地唱。唱那過去的時光已經不可能挽留,黑暗的社會如此不公,但我們還是要有飛上青天去攬明月的壯志。」如此詩意盎然的授課,讓人聯想起起美國哲學家喬治‧桑塔亞那選定四月結束他在哈佛大學的教授生涯,在哈佛大禮堂講最後一課時,一隻美麗的知更鳥停在窗台上,不停地歡唱著。桑塔亞那出神地看著小鳥。許久,他轉向聽眾,輕輕地說:「對不起!各位,失陪了。我和春天有個約會。」轉身,哲學家就悠悠邁向教室之外。
黃國珍與朱亞君記憶中國文老師的啟發,能跨越30到40年,依舊深深影響學子,原來國文課不僅僅是讓學子記得生難字、作者、題解等,更重要的是老師與學生故事交換故事,生命感應生命的歷程。
書寫《怦然心動的文學課》其實更期待家長能夠關注閱讀與文學教育。《親子天下》2022全台閱讀力大調查中詢問:「實施108課綱之後,大型考試的題目會增加很多敘述的文字,一份考卷估計有五千到一萬字。請問您會不會擔心小孩考試時看不完或看不懂考卷?」有六成五的家長擔心孩子看不懂各科的考題。在閱讀力越來越重要的今天,我希望這本書是給家長們的望遠鏡,當中學國文課的時數一直減少,因此教師、學生和家長如能掌握有限的時間資源,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包括表達、思辨甚至專題研究的能力,需要更多新的觀念與共識,而家長更應當多支持願意創意開發新教案的老師們。
《怦然心動的文學課》更是一本挑戰「文學課」該如何教的書,國文課中不應只膠著在語文層面,應當包含文學、文化等不同層面的思考,更毋庸侷限在一時一地,既然新課綱要求探究式閱讀,古今中外的文本,各種文類的作品應當都能進入課堂。書中提供「讀劇工具箱」的設計理念,線上公益「Young文學國文起手式」的課程介紹,期待新潮的影音文學課,能讓文學教育無遠弗屆,感動臺灣不同角落的學子。
在新書出版後,我以自身典藏的李錫奇版畫〈夏之影〉印製藏書票,贈送給有緣的師長友們。〈夏之影〉流動著都是陽光、綠意與生長的嚮往,如同宇文正在推薦文中所說:「這是一部令人驚喜的國文教學『祕笈』,充滿了創意、行動力、對學生的愛。讓我們知道,在這片土地上各個角落,有那麼多聰明、溫暖的老師,努力的打造創新的課堂,陪著孩子腦力激盪,沉吟、反思,打開他們的視野,關懷我們所處的社會,愛上閱讀,愛上文學,以文學安頓身心。」
是啊!世界如此荒涼,還好有文學能讓人們安頓身心!
須文蔚簡介
詩人,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臺灣中文學會理事長,宜蘭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主任,教育部邁向數位平權推動計畫團隊主持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董事,教育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國語文學科中心輔導教授。
東吳大學法律系比較法學組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博士。
創辦台灣第一個文學網站《詩路》,是華語世界數位詩創作的前衛實驗者,集結創作與評論在《觸電新詩網》。
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研發長、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華文文學系主任、數位文化中心主任、楊牧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等。
曾獲得國科會89年度甲種研究獎勵,國立東華大學101學年度延攬及留任國內外各類頂尖人才學術獎勵、102、104學年度研究優良教授,以及兩屆全校教學優良教師。
出版有詩集《旅次》(創世紀)與《魔術方塊》(遠流);文學研究《台灣數位文學論》(二魚)、《台灣文學傳播論》(二魚);報導文學《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時報文化)、《怦然心動的文學課》(時報文化);合著《臺灣的臉孔》(遠流)、《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遠流);繪本《月牙公主》(秀威少年);主編文集《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想念楊牧》(時報文化)等。